有機污水處理工藝技術介紹
在生物處理中,廢水中的有機物作為微生物的營養源被微生物利用,終分解為穩定的無機物或合成細胞物質而以污泥物態由水中分離,從而使廢水得到凈化。在好氧處理工藝中,微生物通過利用氧氣將有機污染物氧化為CO2和微生物的細胞物質(污泥)。隨著氧化分解過程,大量能量被釋放,用于微生物降解有機物轉化為細胞物質,即好氧污泥;而厭氧處理工藝則是在無氧的條件下,大多數有機污染物的能量轉化為甲烷的形式,結果只有很少部分用于合成細胞物質,而產生的沼氣可作為熱能被再利用。因此從生物反應的原理上,顯而易見,厭氧處理存在很大的優勢。處理有機廢水設施
自然培菌:
自然培菌,也稱直接培菌法。它是利用廢水中原有的少量微生物,逐步繁殖的培養過程。城市污水和一些營養成份較全、毒性小的工業廢水,如食品廠、肉類加工廠廢水,可以考慮這種培養方法,但培養時間相對較長。自然培菌又可分為間歇培菌和連續培菌二種。
(1) 間歇培菌。將曝氣池注滿廢水,進行悶曝(即只曝氣而不進廢水),數天后停止曝氣,靜置沉淀1 h ,然后排出池內約1/5的上層廢水,并注入相同量的新鮮污水。如此反復進行悶曝、靜沉和進水三個過程,但每次的進水量要比上次有所增加,而悶曝時間要比上次縮短。在春秋季節,約二、三周就可初步培養出污泥。當曝氣池混合液污泥濃度達到1克/升左右時,就可連續進水和曝氣。由于培養初期污泥濃度較低,沉淀池內積累的污泥也較少,回流量也要少一些,此后隨著污泥量的增多,回流污泥量也要相應增加。當污泥濃度達到工藝所需的濃度后,即可開始正常運行,按工藝要求進行控制。
(2)連續培菌。先將曝氣池進滿廢水,然后停止進水,悶曝半天至一天后可連續進水。連續曝氣,進水量從小到大逐漸增加,連續運行一段時間(與間歇法差不多),就會有活性污泥出現并逐漸增多。曝氣池污泥量達到工藝所需的濃度時,按工藝要求進行控制。處理有機廢水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