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市生活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
生活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通過將缺氧池、生物接觸氧化池、二沉池、污泥池、消毒池均布置在一體化處理設施內部,埋于地下,在地面上僅需建設風機房,節省占地,對地面環境無污染;通過二氧化氯發生器向消毒池投加消毒劑溶液,實現二氧化氯自動添加,通過鼓風機向預曝氣調節池、生物接觸氧化池、缺氧池通風供氧,污水在一體化設備中不斷循環,最終經消毒池消毒后排出,實現污水處理,其排放水質可達到《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一級B排放標準,解決農村集鎮生活污水處理問題,保護周邊水體水質。而對于人口規模較小的集鎮,本系統還可以間歇式運行,以實現其科學有效利用,延長系統的整體壽命。
工藝流程說明
污水經調節池調節水量、均化水質后通過污水提升泵進入缺氧池,利用缺氧微生物的降解能力將污水中較難分解的有機高分子污染物分解成較易分解的有機低分子污染物,同時通過將MBR膜池泥水混合物回流至缺氧池,依靠原水中的含碳有機物利用缺氧微生物的反硝化作用將氮氨轉化為氮氣。缺氧池內混合液自流至MBR池,利用好氧微生物將污染物zui終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利用好氧微生物的聚磷作用將磷從污水中分離出來,再經平板膜的過濾作用實現泥水混合物的固液分離,從而達到去除有機物、實現脫氮除磷的目的。
漢中市生活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優點
(1)生活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在系統主節點中采用MBBR反應器進行污水處理,由于MBBR反應器既具有傳統生物膜法耐沖擊負荷、泥齡長、剩余污泥少、水頭損失小、不易堵塞、無需反沖洗、一般不需回流的特點,又具有活性污泥法的高效性和運轉靈活性,能有效解決現有技術諸如易堵塞,需反復沖洗等弊端。
(2)由于設置了一套由污水過濾增壓泵、過濾罐、超濾系統和中水回用池所組成的二次用水處理系統,可將所得中水進行回收再利用,有效的節約水源,從而節約資源成本。
(3)采用采用MBBR反應器而組成的MBBR污水處理系統,有效降低生活污水中的各類污染物含量,尤其是脫氮效果好,能將二沉池出水氨氮降至3mg/L以下。
(4)采用MBBR反應器所組成的MBBR污水處理工藝具有運行穩定可靠、抗沖擊能力強、脫氮效果好等特點。
(5)生活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MBBR反應器的反應器中污泥濃度較高,一般污泥濃度為普通活性污泥法污泥濃度的5~10倍,曝氣池污泥質量濃度可高達30~40g/L,作為MBBR工藝核心的懸浮填料具有好氧和厭氧代謝活性,可良好地脫氮除磷。
工藝說明
1、系統工藝描述
生活污水自流入格柵池,以格柵攔截大顆粒固體及漂浮物,出水進入調節均衡池。調節池出水經泵提升*生化池,即水解生化池,水解生化池可起到對水質進行預殺菌及降低廢水中的有機污染物,改善廢水可生化性,同時能分解常規處理中不易于降解的高分子特殊成份。水解生化池接受二沉池活性污泥。水解生化池出水至二級接觸氧化池進行生化處理,在充氧曝氣和生物膜的作用下將有機物降解為二氧化碳和水,出水經二沉池泥水分離后,進入消毒中間水池,經前級處理,廢水各項指標均超過污水排放一級標準。二沉池分離的污泥分別排至水解生化池和污泥處理池濃縮池消化分解,消化分解池中的剩余污泥量很少,定期用吸糞車抽吸并外運。
2、工藝原理
生物接觸氧化系列生活污水處理工藝去除污水中的有機污染物及氨氮,主要依賴于工藝中的生物系統。其工藝原理是在,由于污水中的有機物濃度很高,微生物處于缺氧狀態,此時微生物為兼性微生物,它們將污水中的有機氮轉化分解成NH3-N,同時利用有機碳源作電子供體,將NO2、NO3-N轉化成N3,而且利用部分有機碳與NH3-N合成新的細胞物質。所以池不僅具有一定的有機物去除功能,減輕后續好氧池的有機負荷,完成反硝化作用,zui終消除氮的營養污染。在O級,由于有機物得到進一步的氧化分解,同時在碳化作用趨于完成情況下,硝化作用能順利進行,在O級設置有機負荷較低的好氧生物氧化池,池中主要存在好氧生物及臭氧型細菌(硝化菌)和有機物分解產生的無機碳或CO2作為營養源,將污水中的NH3-N轉化成NO2-N、NO3-N。污泥池的污泥部分回流到池,為池提供電子接受體,通過硝化作用,zui終消除氮污染。
污水處理步驟:
1)進水前池1的污水經格柵4初級過濾后進入配水池2,配水池2容積為0.3m3,通過 閥門16控制出水;
2)配水池2出水通過第一出水管5流入生態浮島濕地7;生態浮島濕地7長2m,寬1.5m, 高1.1m,容積為3.3m3,磚混結構,池壁和池底由磚砌成,2cm的砂漿抹面,用土工膜作為 防滲材料,置于磚和砂漿之間;在生態浮島濕地7水面上放置6-8個生態浮島6,生態浮島 6厚度10cm,長40cm,寬20cm,浮島上種植鳶尾、狐尾藻和空心菜;生態浮島濕地7的處 理能力為0.35m3/d,連續進、出水,水力停留時間HRT為48h;經生態浮島6和生態浮島 濕地7填料共同作用后的水通過第二出水管13進入出水沉淀池14;
3)出水沉淀池14經過沉淀后通過第三出水管15排到鄰近溝渠或農田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