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第七屆)中國城市水環境與水生態發展大會暨三峽環境科技大會將于5月20-21日蘇州吳江舉辦。本次大會以“低碳·韌性·智慧”為主題,將廣泛邀請學術、科研、工程、產業及管理等領域的專家代表,共同探討和規劃水環境領域的新業態與新格局。
本屆大會除了將一如既往設置開幕式及主旨報告、思享薈、吳江對話及十余個不同主題的專題論壇以外,今年還將結合展會新增“創新發布會”,旨在全面提升展會內涵與傳播方式,集萃水環境水生態領域的創新業績,展示涵蓋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和新裝備等的最新研發及應用成果。創新發布會將結合線下專家引導交流與線上聯合直播的方式,提供一個既專業系統又親切松弛的體驗平臺,讓廣大線下及線下的參會者能夠深刻感受到產學研用結合的革新力量。
【發布會形式】
專家主持:由行業權威專家擔任召集人,全程引導發布進程,精準切入行業痛點問題,串聯各項技術亮點,為觀眾帶來深入淺出的專業解讀。
創新發布:優選8 - 10個新成果登場,每個進行5分鐘演講展示(配合 PPT 展示),并與召集人及線上線下觀眾進行交流互動,實現深度交流。
展位聯動:現場設置專業展位,涵蓋水系統韌性提升、智慧水務、低碳技術等多個關鍵領域,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技術展示與交流平臺。
【權威召集人】
劉智曉,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總院有限公司首席專家/總工程師
深耕城鎮水系統,聚焦綠色低碳水處理工藝技術開發與工程應用、智慧水務等領域,主導百余項國家與省市重大工程項目,擅長將前沿理論研究與實際工程實踐進行深度融合,近年來積極推動城鎮可持續與韌性排水系統構建與水處理過程“低碳化+數字化” 技術革新,國內率先提出基于“碳捕獲與碳轉向”污水處理碳中和“3.0版”技術路線圖,提出可持續城鎮排水系統指標體系與污水處理廠雨季超量污水處理策略,并在國內率先開展側流活性污泥發酵、及活性污泥內碳源開發強化脫氮除磷的大規模工程應用,在行業內具有廣泛的影響力。
王家卓,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
中規院(北京)規劃設計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生態市政院院長,全國市長學院(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干部學校)客座教授,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海綿城市建設專業委員會秘書長,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水問題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水環境與水生態分會委員。
長期從事城市排水,海綿城市,水環境治理,城市內澇治理方面的研究和規劃設計工作。曾負責和參與多個行業技術指南,標準規范編寫,負責武漢、海口、南寧、廈門、東莞、佛山、三亞等多個城市水環境治理等方面的規劃設計和技術咨詢工作。曾獲得國家和省級優秀規劃設計獎十多次。
兩位召集人將憑借深厚專業素養與豐富行業經驗,全程把控發布會活動。嫁接學術與產業,剖析行業痛點與未來技術發展特征,解讀技術發展邏輯;遴選兼具創新高度與實用價值創新性解決方案,切實解決行業實際問題并精準提煉技術趨勢。為行業未來發展指明方向,促進各方資源有效整合與協同創新。
不止于 “看”,更在于 “用”
技術洞察:參會者將獲知水環境與水生態領域最前沿技術動向,拓寬技術視野,把握行業最新脈搏。
供需對接:與頭部企業直接對話,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加速技術推廣應用與項目落地,實現供需雙方的互利共贏。
趨勢預判:把握在政策與市場雙驅動下的技術投資熱點,為企業戰略布局與投資決策提供關鍵依據,助力企業在市場競爭中搶占先機。
圈層曝光:活動內容將通過權威期刊、知名 KOL等全平臺擴散,大幅提升企業品牌聲量,增強行業影響力與品牌知名度,拓展企業市場空間。
篩選標準:所展示技術需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具有明確的應用場景,并具備可量化的顯著效益,確保所推廣技術具有實際應用價值與市場競爭力。‘’
即刻報名,成為行業焦點!
征集對象:從事水環境與水生態技術研發、生產、應用的相關企業、科研機構等。
征集范圍:涵蓋水系統韌性提升、智慧水務、低碳技術等多個關鍵領域。
征集要求:
?技術具有創新性,能夠解決行業痛點問題。
?技術具有明確的應用場景和實際效益,如成本降低、效率提升、節能減排等。
?技術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無知識產權糾紛。
征集流程:
?企業提交技術申請表,包含技術名稱、原理、優勢、應用案例等信息。
?組委會組織專家對提交的技術進行評審和篩選。
?入選技術/產品將在創新發布會上進行展示和交流。
征集截止時間:2025年4月15日
【信息咨詢】
我要評論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