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2月12日,原定于早前一天結束的巴黎氣候大會在法國外長法比尤斯落錘后閉幕。當日,195個締約方在巴黎達成了新的氣候協議——《巴黎協定》,該協議確定,各方將加強對氣候變化威脅的應對,把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攝氏度之內,并為把升溫控制在1.5攝氏度之內而努力。將盡快實現溫室氣體排放達峰,本世紀下半葉實現溫室氣體凈零排放。而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多種現有手段之中,通過以光伏發電為首的清潔能源對傳統的活力發電進行替代,無疑是現實有效的做法。
2014年底,我國光伏發電累計并網裝機容量定格在2805萬千瓦,這個數字是2005年的400倍。10年間,中國光伏產業以驚人的速度成長起來,如今已躍升為大的光伏應用市場。光伏產業的異軍突起,成為支撐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也為中國乃至全世界應對氣候變化作出了巨大貢獻。
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中國光伏業卻正處于逆勢增長狀態。公開資料顯示,今年前三季度裝機量同比新增161%。近日,全國“十三五”能源規劃工作座談會在京召開。專家指出,“十三五”能源規劃或呈現兩大特點,即發電端優化產業、地域布局,用能端節能優先、控制能源消費總量。跨界合作將是未來五年的重要主題。
跨界合作將是未來的發展方向。2015年隨著綠色制造2025、新型農業生態等政策的發布,光伏農業、漁光互補、能源互聯網等概念已有不同企業涉獵。但未來五年是實踐的五年,光伏產業有望與農漁林業、扶貧、智能城市建設等形成跨界合作和生態聯動,檢驗和優化現行的各種跨界概念。而在這之中推廣得多的,毫無疑問是光伏農業模式。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是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同時中國也是光伏產業發展快的國家,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下,今年有望取代德國成為世界光伏裝機大國。這兩個體量巨大的板塊一結合,優勢互補,必將迸發出驚人的力量。農業為光伏提供延綿廣闊的土地資源,光伏給農業現代化帶來充足的能源供給和資金投入,農業作物和能源發電效益實現“雙贏”,堪稱跨界合作的典范。
易事特攜地方政府擬投資80億建設光伏農業
12月3日,易事特發布公告稱,公司于11月與安徽省淮北市人民政府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擬投資80億元建設生態旅游農業光伏發電項目及相關配套措施,充分利用當地的農業大棚、旅游項目及太陽能資源發揮應有的作用,同時,實施淮北市IDC數據中心建設運營項目、智能微電網及新能源汽車充電樁推廣應用項目。
易事特相關人士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光伏一直獲國家力推,同時也是未來能源發展的一個方向,后續會大規模延伸到實際應用中,而農業、旅游等行業同樣需要用到光照和電力,“太陽能不單是發電,可以與很多項目結合得到充分利用”。
對于此次合作,上述易事特相關人士表示,上述協議仍只是意向性協議,具體細節還需再敲定。“未來,會考慮(通過)多渠道融資途徑,來實現公司規模的擴大和快速發展”。
10月26日易事特曾公告稱,擬非公開發行不超過6000萬股,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19.42億元,除3億元用于補充流動資金外,其余全部用于173MW光伏發電項目。
北京將建光伏農業生態觀光園
11月23日,昌盛日電與北京市延慶區八達嶺鎮人民政府簽署了100兆瓦光伏農業科技大棚項目投資協議。
該項目占地面積約5000畝,分三年5期建設,總投資額達18億元。按照項目規劃,一期裝機容量10兆瓦,用地面積約500畝,計劃投資額約1.7億元。一期10兆瓦光伏農業科技大棚建成投運后,預計年平均發電量可達1042萬千瓦時。
該項目一方面結合了“光伏農業科技大棚”光伏發電與設施農業的雙向優勢,另一方面,將著重打造觀光旅游與生態農業一體化,是昌盛日電在北京地區集現代農業科技示范、特色品種種植、有機茶園、大地生態景觀、休閑旅游為一體的現代都市農業首善示范園區。
此次的100兆瓦光伏農業科技大棚項目,將成為延慶乃至北京地區的個光伏農業生態觀光園,以綠色、觀光、休閑、科普為主題,在其無公害天然農作物的種植區、采摘園、景觀園及花圃觀賞園采用光伏農業科技大棚技術,全年處于恒溫狀態下,可實現無間斷地種植、采摘、觀光旅游等。
江蘇連云港“農光”互補“種出”生態效益
近日,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區“農光互補”光伏電站下方種植的草莓成功完成季的收割。該光伏電站于去年5月投產運營,裝機規模15兆瓦,由晶科能源投建。工程使用了特殊的支架系統,給下方種植的草莓提供了必要的空氣和適度的光照及雨水;組件方陣之間充分利用每寸土地安裝了塑料大棚培育草莓。電站周邊還種植了適合當地土壤氣候的小棗樹,成功實現了光伏發電與生態種植的有機結合。
目前,該電站已順利并網,每年平均可上網輸送電量約1072.36萬千瓦時,年平均發電約1191小時。與傳統的火力發電相比,按標煤煤耗330克/千瓦時計,每年可節省燃煤3538.788噸,可減少排放二氧化碳1260噸、二氧化硫4噸、氮氧化物4噸,節能減排效益顯著。
受自然條件約束,長期以來,江蘇省境內以火力發電為主。隨著電網規模的擴大和用電量增長,火力發電帶來的運煤、溫室氣體排放、經濟效益下降等制約性因素越來越明顯。晶科能源副總裁錢晶表示,就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而言,江蘇的“農光互補”光伏電站工程在山坡上利用現代農業大棚建設太陽能光伏電站,可有效節省土地資源,利于節能減排,充分體現了新能源光伏電站節能環保的特色。
“在農業項目上方安裝太陽能組件,將太陽能發電與農業種植有機結合的‘農光互補’模式,在不增加環境壓力的情況下,可以實現電力和農業雙創收,并對地方經濟發展起到積極作用,能夠加快推進當地農業現代化進程,具有明顯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如果能夠在全國范圍內大范圍推廣,將有助于我國完成向世界承諾的減排任務。”錢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