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修復商業模式多變 未來5年市場容量達849億
據中國土壤環境修復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簡稱土盟)與江蘇(宜興)環保產業技術研究院聯合牽頭編制的《中國土壤修復技術與市場發展研究報告(2016~2020)》(以下簡稱報告)指出,2016-2020年我國土壤修復市場空間保守估計約849億元。
該報告于11月5正式發布,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等30余家單位參編。
這本報告是以755個市場公開招標的土壤修復項目數據為基礎,從中國土壤污染現狀、相關政策法規、調查評估及修復技術應用、市場規模前景、從業單位及投融資模式等六大方面對我國土壤修復技術與市場發展狀況進行了梳理、總結和分析,對了解未來土壤修復技術研發方向、修復市場發展態勢及國家政策方針導向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信息。
一、污染現狀
報告對中國污染土壤現狀進行了總體分析。
農田污染方面,我國農田污染以重金屬污染為主,主要分布在我國南方湘、贛、鄂、川、桂、粵等省區,污染區域主要為工礦企業周邊農區、污水灌區、大中城市郊區和南方酸性水稻土區等。
污染場地方面,2001至2008年,我國共有98000家企業關?;虬徇w,且大部分為化工、農藥、鋼鐵等大量排放危險廢棄物的企業,很可能為高風險污染場地。綜合國內企業數量、搬遷污染調查及國外對比,我國的污染場地數量至100萬至200萬塊。
礦山污染方面,目前我國廢棄礦山的復墾率僅達10%,需要環境恢復與治理的廢棄礦山面積約150多萬公頃,其中,重金屬礦區占30%,超過700處,湖南、廣東、廣西、四川、陜西、安徽、河北等地占總數的41%。
二、政策
我國目前污染場地技術標準非常不完善,雖然在調查和技術方案部分有相關的技術政策,但對修復過程相關的技術導則基本缺失。“十三五”期間,根據制度現狀和需求,以基于風險管理的分級分類為核心思想,提高政策制度的可操作性、技術標準的精細化和針對性、關鍵環境管理的有效性的“一中心、三提高”是土壤污染及修復政策法規完善的主要方向和主要特點。
三、技術
目前我國土壤修復還是以異位技術應用為主,物理、化學、生物技術比例約為4:3:2,風險控制技術應用相對較少。
未來土壤修復技術發展方向為從單項向聯合集成的土壤綜合修復技術發展、從異位向原位土壤修復技術發展、從單純修復治理向修復治理與風險控制相結合的方向發展、優化和調整城市建設項目規劃,使修復需求小化、合理確定修復目標和修復需求,避免場地過度修復等。
四、市場
市場方面,通過生命周期估算、時間序列法、總量估算法等多種方法估算及對比、2016-2020年我國土壤修復市場空間保守估計約849億元。且華北、華東、華中和華南是未來“十三五”期間我國土壤修復的主要市場。
五、從業企業
我國土壤修復從業單位呈金字塔型分布,老牌企業有優勢,新創企業有機會。
目前市場上已承接項目的從業單位群體呈金字塔型分布,累計承接5億元以上金額的企業各有優勢。
從地域來看,從業企業主要分布在京津冀、湘江流域、長三角和珠三角等區域;從時間上來看,目前市場上已承接項目的從業單位以環境領域的“老牌”公司居多,門檻相對較高。從目前各單位所承接的項目類型(商業模式)和所采用的主要技術上分析,新創企業有著較大的機會。
六、商業模式
商業模式方面,報告經對2007-2015年間316個、總資金達89.78億元達土壤修復項目的統計發現,目前我國土壤修復資金來源主要包括政府財政資金(63%項目數量占比)、自籌資金(14%項目數量占比)、財政與自籌資金組合(21%項目數量占比)、其它來源資金(GEF贈款、搬遷補償資金和未明確實際來源的多渠道籌措,2%項目數量占比)。
整體來看,我國目前尚缺乏的污染土壤修復商業模式和資金投入機制。綜合現狀、具體工程分析以及發達國家土壤修復產業發展經驗,以第三方治理和PPP為核心提出墊資修復模式、修復+開發+移交模式、修復+開發+擁有模式、受讓+修復+轉讓模式等商業模式。
?。ㄔ瓨祟}:中國土壤修復技術與市場發展研究報告:未來5年市場容量849億商業模式多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