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垃圾分類,不同領域的垃圾再次各補所需,真正回歸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可循環的資源化道路;通過垃圾焚燒,垃圾實現了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垃圾分類與垃圾焚燒漸漸讓我們找到了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和諧共處的平衡點。
要發展就需要有資源基礎,而消耗資源制造新的所需品就要產生垃圾,產生垃圾也意味著我們生存的環境會因容納和承載更多的物質變得更為擁擠。如何打破這樣的惡性循環,正是人們苦苦探索的發展之路。
遵循物質守恒定律,垃圾作為物質的一種,不管以什么樣的方式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都將以另一種形態存在于環境之中。不過,當它的增長與消失能夠替代其他資源的增長與消失,那么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就尋求到了通向另一種平衡的可行之法。
相比與其他資源而言,垃圾資源屬性特殊。同時,垃圾的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又恰恰是它變身為可用資源的路徑。通向這一路徑,有兩大方法——垃圾分類與垃圾焚燒。
問題來了,為什么要進行垃圾分類?因為垃圾分類是實現資源化利用的基礎和前提。
經過合理的垃圾分類,餐廚垃圾跟生活垃圾分開了,餐廚垃圾用于飼料化處理、制作沼氣、生產生物柴油等等;電子垃圾和廢紙分開了,電子垃圾走向拆解、分揀、提取的資源化之路,廢紙成為造紙原料……科學分類后,不同領域的垃圾再次各補所需,真正回歸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可循環的資源化道路。
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經過垃圾分類,不但能夠提高后續焚燒處理的效率,還能大大降低對環境的二次污染。
對于呈幾何式增長的城市垃圾來說,垃圾焚燒已成為有效的處理方式。城鎮生活垃圾焚燒發電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也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配套設施。目前垃圾焚燒發電技術正越來越成熟,為更好地推動行業進步與升級,藍色焚燒、清潔焚燒等技術理念也在不斷更新。
當堆摞在城市角落的垃圾點亮城市的每一站燈光,令人困擾的廢棄物也將成為溫暖這個城市的一種力量。所以說,焚燒發電是必不可少的,并且,重點是做好前端的分類工作,且需要他們兩者互相配合才能實現垃圾的價值大化。這對于城市品位的提升,農村人居環境的改善都有著重要作用。
實際上,早在2000年前后,我國就將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桂林、廣州、深圳、廈門8個城市確定為“城市垃圾分類”試點城市。每個城市都在因地制宜地展開不同的垃圾分類措施。
雖然在政策的引導和輿論的宣傳下,許多民眾的垃圾分類與環保意識有所提高,但可能很少有人會真正去思考“我今天產生了多少垃圾”“我今天扔掉垃圾的時候都分類了嗎”這些問題,還有一部分人可能對于扔掉垃圾已成慣性。
2017年3月,國家發改委、住建部發布實施《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確定北京、天津、上海等46個城市作為重點先行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同時提出,2020年底,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35%以上。
垃圾分類是一整套生態系統,它包括先進的處理技術、堅持不懈的宣傳工作、健全的人員隊伍、充足的資金投入、完善的配套管理辦法等等。從源頭上減少垃圾產生,還是要把垃圾分類的大眾價值觀和責任感傳遞給每一個人,從這一點來說,宣傳教育至關重要。當然,還要發揮市場作用,通過垃圾分類處置收費制度等途徑,幫助垃圾回到自己原屬的位置。同時,垃圾焚燒技術逐步實現“工藝技術水平化、建設運營標準化、環保控制指標化”,我們才能收獲社會效益化。
當垃圾分類與垃圾焚燒結合,我們將真正掌握垃圾處理的兩大法寶,真正把垃圾這一資源化為發展的不竭動力,真正突破資源、經濟、環境所編制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