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清潔能源】氣候變化是全世界都關注的話題,碳排放交易也已經不是一個新鮮詞。根據發改委的計劃,按照“堅持先易后難、循序漸進”的原則,全國統一碳市場將會覆蓋20億至30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量。業內人士認為,碳市場上行空間有望打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與其他環保政策的融合,將是下一步的關鍵。
計劃2017年啟動的全國碳市場在當年底露出真容。自正式啟動以來,碳市場體系建設正在駛入發展快車道。
與其他市場體系相比,碳排放交易體系有點特殊。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簡稱碳市場,是一項基于市場機制來實現溫室氣體減排的政策工具。根據要求,全國的碳市場建設有三個方面的主要制度:一是碳排放監測、報告、核查制度;二是重點排放單位的配額管理制度;三是市場交易的相關制度。分基礎建設期、模擬運行期、深化完善期三階段穩步推進碳市場建設工作。
地方碳市場的試點從2013年開始。2011年,國家發改委頒布《關于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的通知》,之后,七省市陸續申請啟動碳市場。作為碳資產的“銀行”和“倉庫”,全國碳交易注冊登記系統將落戶湖北,系統建設運維任務由上海承擔。目前已納入超過2975家重點排放單位,截至2017年底累計配額成交量達到2億噸二氧化碳當量,接近45.87億元。并且從試點的范圍來看,碳排放總量和強度出現了雙降趨勢。
和外界此前預計不同的是,此次只將發電行業納入了國家碳市場,其他行業暫未覆蓋。根據要求,發電行業納入全國碳市場的門檻設定在每年2.6萬噸二氧化碳排放當量,納入企業接近1684家,排放權交易規模超過28.82億元。而在發電行業(含熱電聯產)啟動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之后再逐步擴大參與碳市場的行業范圍,增加交易品種。隨即再進行系統測試,并在測試的基礎上開始真正的貨幣交易。
據推測,當進入深化完善期(預計2020年左右)時,試點電力及自備電廠企業才不需要在試點履約,并開始在全國碳市場履約。同時,推進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系統和交易系統建設,建立完善重點排放單位碳排放數據報送系統。各行業按照自身特點,采用“行業基準法”或“歷史碳強度下降法”進行配額分配。結合行業發展的態勢和轉型升級的需要,研究出臺一套科學合理、可操作性強的發電行業配額分配方案。
隨著國家碳市場建設的推進,無論哪個行業,將來納入國家碳市場的門檻都會逐漸降低,終實現對行業企業的全覆蓋。對企業來說,這是增加了負擔,還是節能減排、增強競爭力的制度機遇?控排企業可根據自身減排成本來買賣碳排放配額,從而以低成本實現節能減排。下一步,國家主管部門將加快出臺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等一攬子配套政策。
從長遠來看,由于管理水平更高的企業發揮了它的產能,這樣它的單位產品的碳排放和相應化石能源和材料消耗就有所下降。通過這樣的市場化方式,激勵企業改進生產、轉型升級,實現成本小化的減排。部分企業的成本壓力也不會傳導蔓延至整個行業和下游行業,因為單個企業或將產生配額盈余或缺口,會在行業整體實現內部基本平衡。這也意味著,低碳技術、節能、碳減排等領域的翹楚在迎來新利潤增長點的同時,也促進碳金融、碳咨詢、碳核查、碳資管等行業產業鏈的發展。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