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固廢處理】從再生資源回收藍??缛胄袠I景氣度上升期,企業加速創新成為關鍵。對企業來說,告別以往粗獷式增長的競爭業態,如何與新興行業、環保裝備制造深入合作,形成涵蓋固體廢棄物回收利用、環衛清潔在內的完整產業鏈,將是“十三五”期間企業發展的新契機。
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印發《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即“洋垃圾”禁令),宣布將逐步禁止國內再生資源可替代固體廢棄物入境。在“洋垃圾”禁令落地扎根的一年時間里,其帶來的“蝴蝶效應”也開始逐步顯現,這其中受沖擊影響大的莫過于再生塑料行業。
垃圾是放錯位置的資源。國外的“垃圾”固然走投無路,國內的回收行業也無異于遭逢一場“地震”。據生態環境部有關負責人介紹,2017年,中國固體廢物實際進口量同比下降超過8.7%,其中限制類固體廢物進口量下降近10%。不依賴國外進口廢料,這需要激活內部龐大的廢料回收和再利用體系。按照相關政策,2018年后禁令將擴展為禁止進口國內資源可以替代的固廢,預計固廢進口量還將繼續下滑。
2018年4月,四部委調整《進口廢物管理目錄》,將來自生活源的廢塑料、未經分揀的廢紙、廢紡織原料等4類24種固體廢物,從限制進口類變為禁止進口。2019年年底前,我國還將逐步停止進口國內資源可以替代的固體廢物。但同時,回收標準、規模和質量在市場需求下都將進一步提升。分析預測,到2020年國內再生資源的可回收量將達到3億噸,主要再生資源利用率提高到75%,并為行業帶來可觀的增長空間。
不過,再生資源回收行業集中度總體上仍然偏低。作為循環經濟體系的末端環節,再生資源產業可以說是決定循環經濟能否完成閉環周轉的關鍵環節。公開資料顯示,迄今全國再生資源回收企業數量達9萬多家,回收行業從業人員約為1200萬人。其中,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回收量僅占回收總量的10%至20%。而“小散亂”的行業特征也決定了企業供求的困難,不通暢的供求遏制了企業運作,難以形成運作良好的供應鏈。
“洋垃圾”禁令帶來的大批需求將刺激回收在標準、規模、供應周期等方面的改善,由此加工利用企業也能感受到正面影響。未來進口固體廢棄物的收緊,無疑將導致相關企業更加注重國內采購渠道的建立,將倒逼國內再生資源產品質量提升,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和價格優勢。其中提前在海外布局,抗風險能力強的大企業更有可能挺過政策調整期。以葛洲壩、格力電器、格林美、啟迪桑德等為首的加大了研發投入,再生資源深加工業務步伐不斷加快。
而把行業“危機”轉化為產業提升的機遇,關鍵在于促使再生資源行業把目光轉向國內固體廢物為主原料的轉型發展道路。業內普遍認為,整體產業鏈正由初的“難以接受”轉向逐步認可,相關企業也在陣痛中艱難地尋求轉型。“重壓”之下,相關行業、企業治污水平有所提升,加工模式也陸續向園區集中、向現代循環經濟轉型。誠如行業內企業開始關注垃圾分類、注重農村廢棄物回收利用,進入了原來未曾進入的領域。隨著環保督查力度持續加大,一些不規范的再生資源企業被關停。
預計在資本與政策推動下,未來三年內,再生資源回收行業增長速率將超過8%,整體產業鏈迎來近2.6萬億市場盛宴。期間,如何充分利用好綠色價格杠桿機制,加快回收體系建設,已成為資源再生行業需要深思的時代課題。盡管目前整體產業鏈尚未能摸索到合適的路徑,但是,許多企業仍然“在路上”。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