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資與民企深度融合后交織前行,或將成為未來一段時間內環保產業的新常態。
“現在百家左右的央企里,有一半做環保。以前環保是藍海,現在已經紅得一塌糊涂了。”進入2019年,不乏實力雄厚的國資入股環保產業,其中包括中國電建、葛洲壩、三峽集團等。“截至今年11月,國資委95家央企中53家涉足環保產業。”參與入股的國企主要以北京、四川、江蘇、浙江等地的地方性國企為主,民企則涵蓋水務、大氣、固廢、生態等多個環保細分領域。這是形勢所迫也是大勢所趨。
在國家降杠桿、PPP項目清庫的背景下,環保融資陷入困境。環保項目的投資量普遍比較大,需要十年以上的時間才能慢慢收到回報。這就決定了環保企業對融資的要求比較高。由于金融控債防風險、降杠桿、政府延遲付費等因素影響,導致民營環保上市公司,尤其是從事環保重資產投資運營業務的企業出現現金流緊張的問題。
受融資收緊、政府去杠桿、PPP項目清庫、商譽減值等影響,2018年環保板塊的營收和凈利潤增速均創近五年新低。“在經歷2018年降杠桿后,金融機構又有抽貸的行為,(環保)實體企業確實挺困難的。”從民企角度而言,在金融行業去杠桿的背景下,民營企業在融資方面的弱勢就凸顯了出來,“重資產”壓身的環保企業,需要不斷打通更多資本渠道。多家之前在PPP項目上跑馬圈地的環保企業,依然進行了整體收縮,或放緩建設節奏,或終止已經到手的項目。
一些企業還在泥潭中掙扎時,部分已選擇引入國資上岸。實際上,尋求國資入股甚至是轉讓控制權,并非上市公司獨有的選擇。業內人士給出的答案是,更多的是為了尋求資金解困,降低股權質押比例,緩解流動性危機。自去年下半年開始,國資陸續入股民營環保上市公司案列不斷發生,目前有將近20例,包括永清環保、興源環境、中金環境、錦江環境、碧水源、啟迪桑德、清新環境等,甚至不惜轉讓控制權來選擇與國資合作。
“不少企業涉及大股東易主或管理權變更,經營方式和理念隨之而變。”尤其是國資進入環保民企的影響,具體還要看雙方的融合程度,特別是機制整合任重道遠。國資入場后,環保市場的格局正在改變,未來在國資的加持下,有可能出現央/國企背景的環保行業平臺。同時,國資可以對接更多地方政府資源,ToG業務擺脫民企的尷尬身份。在融資趨緊的背景下,國資的資金優勢有望與上市民企的技術、項目管理優勢產生協同效應。
而引入國資后,民企并非是要退場,而是借助國資雄厚的資本和豐富的資源,結合自身的技術和創新。對企業而言,拿了大量的項目沒有資金,國企有資金缺技術,自然就走到了一起,本質上講是市場化競爭的結果。由此,大量民營環保企業開始積極尋求與大的國企合作,有的是在某項具體技術成果的應用上開展合作,有的則是要共同推進某個項目上的合作。
目前,環保行業的并購基本發生在行業頭部民企身上,而且這些被并購的還需要具備在某一領域或多個領域的產業全鏈條服務能力。具體至分工而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的特點是大投資、大工程、回報周期長,更適合由國企主導投資,由民企提供設備、技術和工程的支持配套。未來一段時間內,環保行業以后基本會以客戶主體為邊界,“toG(政府)”業務是國企的蛋糕,而純“toB(商業)”業務,民企則有很強競爭力。
在“收縮”與“上岸”的一片蕭瑟之下,環保行業的新生機似乎也在萌發。業內專家認為,經過了2018年和2019年的產業陣痛期,兩者結合是市場化競爭的結果,或將催生行業新格局。從長遠來看,污染防治作為三大攻堅戰之一,環保力度不會放松。而國企、央企和民營企業優勢各不相同,行業兼并重組后,民營環保企業的生存空間并不會變小,小而美、小而精的民營環保企業仍會活得比較好。
作為“十三五”考核大年,2020年環保項目將持續落地,政策催化有望各板塊需求景氣。根據環境保護形勢與環保產業發展趨勢,預計2020年我國環保產業營業收入總額有望超過2.1萬億元。在此期間,則將更需要練好內功,進行商業模式和技術研發創新,才能實現盈利,從而推動企業向前發展。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