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環境商會副會長、中蘭環保總裁葛芳女士在環境商會云講堂上圍繞《我國固廢填埋行業高質量發展新探索》作了主旨演講。葛芳回顧了固廢填埋行業的發展歷程、分析了填埋行業的技術變革,展望了行業未來發展趨勢。
葛芳在分享中表示,我國填埋行業從20世紀80年代起步,經過30多年的高速發展,現已進入后填埋時代。后填埋時代,一是要對填埋場功能重新定位,由固廢主要處理設施轉變為戰略保障設施;二是要對填埋場進行全面封場或生態修復,并對填埋場進行開發、利用;三是填埋技術要向專業化、精細化、集約化方向轉變。
30多年來,隨著填埋行業技術突飛猛進,填埋場建設從無防滲隔離系統發展為有防滲隔離系統;填埋場運營從粗放式填埋運營逐步走向生態型填埋運營;填埋場沼氣資源化利用從無序排放到全收集,到能源再生;填埋場治理也從過去簡易封場,逐步走向規范封場、生態修復和場地再利用。
葛芳指出,現階段,填埋行業依然面臨著一些問題,如填埋場建設和運營質量存在短板;在城市化進程中,城市及周邊老舊垃圾填埋場對城市的發展產生制約;灰渣填埋缺乏建設與運營標準;與此同時,國內還存在大量非正規垃圾填埋場,對周邊環境造成持續污染。
葛芳認為,未來垃圾填埋場發展主要面臨五大趨勢。
趨勢一:存量垃圾治理的開挖,篩分,焚燒發電將成為垃圾填埋行業新的增長點。

中國固廢網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存量垃圾規模已經超過60億噸,占用土地300多萬畝,非正規垃圾存放點3萬多個,3100多個縣級以上城市的垃圾綜合運營管理亟待升級優化。存量垃圾治理將釋放千億規模市場。
趨勢二:填埋場運營由量變發生質變,將邁入精細化管理新階段。
“零填埋”政策意味著已有填埋場庫容價值將大幅上升,必將為填埋行業帶來新的發展空間。提升填埋場管理水平、實現剩余庫容更高效的利用,可以延長填埋場生命周期。我國生活垃圾填埋場將持續向精細化、集約化,動態化管理方向發展。
趨勢三:以垃圾焚燒發電為主,以資源再生利用為輔,以衛生填埋為保障的固廢末端處理大格局正在形成。
葛芳表示,2012年以來,我國生活垃圾衛生填埋量增速持續放緩,2017年首次出現負增長,并延續至今。與此同時,垃圾焚燒發電高速增長,垃圾資源化再生利用也蓬勃發展,特別是國家垃圾分類政策的強力推進,奠定了垃圾處理的新格局。盡管如此,垃圾填埋仍然是兜底性、不可或缺的保障性措施。

趨勢四:縣級區域將形成大量以生態型填埋場為依托的循環經濟產業園。
葛芳認為,垃圾分類的實施,催生了資源再生利用產業的發展。以填埋場為依托,投資建設運營循環經濟產業園,對垃圾細分并資源化再生利用,可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如餐廚及廚余垃圾、園林垃圾、建筑垃圾、市政污泥、危險廢棄物等,均可資源再生,變廢為寶。目前,全國有縣級以上填埋場1800余座,投資需求和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趨勢五:填埋場生態修復后自身功能將發生華麗蛻變。
葛芳表示,填埋場經過生態修復后可以發展為生態公園、高爾夫球場、光伏發電站,或者進行其他商業開發,使城市稀缺的土地資源得到補給,并產生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原標題:葛芳:我國固廢填埋行業的五大發展趨勢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