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6日,生態環境部召開5月例行新聞發布會,發布會由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宣傳教育司司長劉友賓主持,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監測司副司長蔣火華、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主任王菊英,向大家介紹2021年我國生態環境狀況和海洋生態環境狀況,以及生態環境監測工作情況,并共同回答記者提問。
??海報新聞記者:今年1月,生態環境部印發了《“十四五”生態環境監測規劃》,強調了新技術的應用。請問目前新技術在環境監測方面的應用如何?預期將取得哪些成果?
蔣火華:感謝您對這個問題的關注。
監測為服務管理而生,靠技術進步而強。“十四五”期間,我們將立足支撐管理和提升能力,加強科技攻關,推進新技術、新裝備在監測領域的應用。
近年來,新技術、新裝備與監測業務得到了有效融合。比如:在自動在線監測領域,空氣和水質主要指標自動在線監測技術已經較為成熟,并得到了規模化應用,顆粒物組分、揮發性有機物組分、溫室氣體、水質重金屬等在線監測的應用場景也逐漸增多。
在實驗室分析領域,高分辨、高通量、非靶向等設備已廣泛用于實驗室樣品分析,AI識別、eDNA測序逐步應用于水生態監測。
在應急監測領域,無人機/無人船、便攜式GC-MS、便攜式傅里葉紅外、飛行時間質譜走航等技術也得到充分運用。
在衛星遙感監測領域,利用遙感遙測新技術,實現了對生態環境高精度、全方位、短周期的監測,構建了天地一體、星地協同的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
在綜合分析領域,2022年,為加快信息技術在監測領域運用,我部組織開展了智慧監測試點工作,在全國優選13個基礎條件較好、具備區域特色、參與意愿較強的省份,按照“國家統一架構、地方負責建設”的工作思路,深化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術在監測領域的應用,全面提升生態環境靈活感知、提前預警、綜合研判、智慧決策的能力,力爭早日形成一批可推廣、可復制的智慧監測應用和成果。
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積極推進高新技術在生態環境監測領域的應用,加大集成化、自動化、智能化、小型化監測裝備研發與推廣力度,加強衛星遙感遙測、便攜式現場快速監測、全自動實驗室等設備技術驗證,促進監測技術與業務的革命性創新,實現更科學、更精準、更全面、更快速。
我們希望,通過新技術為監測賦能,讓監測的眼睛越來越明亮,耳朵越來越靈敏,大腦越來越智慧,更好地支撐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謝謝!????
原標題:推進高新技術為環境監測賦能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