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長江保護法之后,我國第二部流域性法律也來了。
10月30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七次會議表決通過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下稱“黃河保護法”),該法律將從2023年4月1日起施行。
據了解,黃河保護法包括總則、規劃與管控、生態保護與修復、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沙調控與防洪安全、污染防治、促進高質量發展、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保障與監督、法律責任和附則11章,共122條。
法律所指的“黃河流域”,是指黃河干流、支流和湖泊的集水區域所涉及的青海省、四川省、甘肅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山西省、陜西省、河南省、山東省的相關縣級行政區域。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行政法室主任袁杰表示,黃河保護法把握黃河流域特點,緊緊抓住黃河保護主要矛盾問題,充分總結黃河保護工作經驗,法律規定全面具體,為在法治軌道上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保障,是江河流域保護的標志性立法。
1 “規劃+行動方案+立法”紛紛出臺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流域擁有黃河天然生態廊道和三江源、祁連山等多個重要生態功能區,分布著黃淮海平原、汾渭平原、河套灌區等農產品主產區,還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化工、原材料和基礎工業基地,因此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十分關心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早在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就在河南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國家重大戰略,要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著力加強生態保護治理、促進全流域高質量發展,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2021年10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又在山東濟南主持召開深入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把大保護作為關鍵任務,通過打好環境問題整治、深度節水控水、生態保護修復攻堅戰,明顯改善流域生態面貌,確保“十四五”時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取得明顯成效。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作出全面系統部署。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又將打好黃河生態保護治理攻堅戰確定為標志性戰役。整個“十四五”期間,生態環境部的核心任務就是“8大標志性戰役”,黃河生態保護治理攻堅戰則是其中之一。
今年以來,有關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的各項法律政策頻頻出臺,工作進度明顯加快。6月下旬,生態環境部、國家發改委、自然資源部、水利部等4部門聯合印發《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明確了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任務、重點工程和保障措施等。8月31日,生態環境部等12部門又聯合印發《黃河生態保護治理攻堅戰行動方案》,對黃河生態保護治理攻堅戰做出了整體部署。
這一次,黃河保護法的頒布施行,意味著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在法律層面也有了強力保障。
2 “水資源短缺是黃河流域最大的矛盾”
黃河保護法,主要是在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保障黃河安瀾,推動高質量發展,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等幾個方面做出規定。其中,水資源短缺是黃河流域最大的矛盾,也是黃河保護法的核心問題之一。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行政法室主任袁杰表示,黃河一直“體弱多病”,黃河流域最大的矛盾是水資源短缺、最大的問題是生態環境脆弱、最大的威脅是洪水、最大的短板是高質量發展不充分、最大的弱項是民生發展不足。
所以,要堅持以水為核心、河為紐帶、流域為基礎,全方位貫徹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
黃河保護法強調,國家在黃河流域強化農業節水增效、工業節水減排和城鎮節水降損措施,有效實現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黃河流域水資源利用,應當堅持節水優先、統籌兼顧、集約使用、精打細算。同時,國家對黃河流域水資源實行統一調度,遵循總量控制、斷面流量控制、分級管理、分級負責的原則,根據水情變化進行動態調整。
而這,也將為環保產業帶來一些機會。
例如,黃河保護法第五十九條規定:黃河流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推進污水資源化利用,國家對相關設施建設予以支持。黃河流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將再生水、雨水、苦咸水、礦井水等非常規水納入水資源統一配置,提高非常規水利用比例。景觀綠化、工業生產、建筑施工等用水,應當優先使用符合要求的再生水。推進污水資源化利用,優先使用符合要求的再生水……
這些要求無疑將為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提供政策依據,推動相關需求集中釋放。
3 “55億中央預算內投資+863億信貸+專項基金”支持
黃河大保護將為環保產業帶來利好,相信大部分人都不會懷疑。唯一的問題是,“錢”從哪來?
在這方面,相關政策已經紛紛出臺。
去年3月,國家發改委就發布了“關于印發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方向)中央預算內投資專項管理辦法的通知”,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方向相關中央預算內投資的管理作出規定。
通知表示,本專項投資重點支持為落實《規劃綱要》編制的《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十四五”實施方案》明確支持的但既有渠道未予安排的重大項目;同時對黨中央、國務院和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明確交辦且既有渠道無法支持的重大事項予以傾斜支持。
事實上,今年以來,國家發改委已經分兩批下達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方向的中央預算內投資。
6月30日,下達2022年第一批中央預算內投資30.6604億元,專門用于支持黃河干支流沿線地區扎實推進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改,加強水環境綜合治理,提高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助力提升黃河流域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9月2日,下達2022年第二批中央預算內投資約25億元,積極支持沿黃河九省區扎實推進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改,加強重點區域生態治理修復,改善干支流水生態水環境,提高水資源節約循環利用水平,高質量推進符合條件的重大項目建設。
兩批中央預算內投資加起來,已經有55億多元。
國家發改委表示,下一步,還將堅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一張藍圖繪到底,通過項目手段落實好規劃綱要提出的重大任務,督促各省區發展改革委加快投資計劃轉發下達,強化項目調度監管和監督檢查,推動中央預算內投資計劃高標準執行,盡快形成實物工作量。
除了直接“撒錢”,還有間接的金融支持。
例如,在信貸方面,國家開發銀行給予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以重大支持。7月20日,國家開發銀行發文表示,今年以來,國家開發銀行圍繞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決策部署,持續加大信貸支持力度,上半年已經發放生態環保貸款1262億元。而這1262億的貸款中,有863億都投在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占比達到了68.4%,足見國開行對于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
未來,還將設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相關基金。
黃河保護法規定:國家支持設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基金,專項用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修復、資源能源節約集約利用、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等。
這個基金,有點類似于中央財政和長江經濟帶沿線的11個省市地方財政共同出資成立的“國家綠色發展基金”,是它在黃河流域的復制版。
有中央預算內投資,有政策性信貸,還有專項基金支持,相信這些都將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充足的“彈藥”,助力打好黃河生態保護治理攻堅戰。
原標題:黃河保護法出臺,黃河大保護“錢”景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