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成都市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實施方案(2022—2025年)的通知
各區(市)縣政府(管委會),市政府各部門:
《成都市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實施方案(2022—2025年)》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成都市人民政府
2022年12月29日
成都市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實施方案
(2022—2025年)
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等關于組織開展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示范城市建設的通知》(發改辦環資〔2022〕35 號)和《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等關于印發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重點城市名單的通知》(發改辦環資〔2022〕649號)要求,為推動我市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以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引領,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節約資源的基本國策,加快規范完善廢舊物資回收網絡,提升
再生資源分揀加工利用水平,有效提升全社會資源利用效率,夯實城市綠色低碳運行基礎,為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貢獻力量。
(二)基本原則
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充分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夯實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便民利民的基礎功能。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增強廢舊物資循環利用的內生動力。
全域規劃、統籌布局。將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與城市總體規劃、社會經濟發展深度融合,推進城鄉廢舊物資回收體系、 垃圾分類收運體系、廢舊物資加工利用體系等統籌建設、高效銜接、有機融合。
創新驅動、分類指導。推動商業模式、技術和制度創新,探索多領域、多模式再生資源產業發展路徑,優化回收利用體系產業鏈,構建適宜再生資源行業發展的制度體系,提升再生資源精細化加工利用水平。
二、主要目標
到2025年,全市廢舊物資回收網絡體系更加健全高效,按照《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規范》(GB/T37515-2019)和《四川省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管理規范》(DB51/T1553-2012),建成社區回收站(點)4000個,分揀中心46個(詳見表1)。資源循環利用水平進一步提升,全市廢舊物資主要品種綜合回收利用率不低于80%,再生資源年回收總量達到700 萬噸。二手商品交易渠道更加多元化、規范化,再制造產業發展再上新臺階。

三、重點任務
(一)完善廢舊物資回收網絡
1.合理布局廢舊物資回收站(點)
健全社區回收站(點)布局。大力推進垃圾分類和廢舊物資回收設施融合,建設一批“兩網融合”回收服務點,實現“兩網融合”設施共建共享。結合打造15分鐘便民生活服務圈、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和生活垃圾分類要求,在城市社區每1500戶或5000人、鄉村社區每2500戶或6000人設置1個回收站(點)。到2025年,全市建成社區回收站(點)4000 個。[責任單位:各區(市)縣政府(管委會),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住建局、市城管委、市商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以下均需各區(市)縣政府(管委會)負責,不再列出]
推動綠色快遞網點建設。推進快遞業綠色包裝應用,推動建設綠色快遞網點,推廣快遞包裝廢棄物回收裝置。引導全市郵政、快遞企業使用可降解塑料包裝袋、一次性塑料編織袋,降低不可降解塑料膠帶使用量。到2025 年,全市建成快遞綠色示范網點80個,綠色示范分撥中心8 個。(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生態環境局、市市場監管局、市郵政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2.規范廢舊物資分揀中心建設合理布局分揀中心。按照《再生資源綠色分揀中心建設管理規范》(GB/T37515-2019)要求,每個區(市)縣定點建設或改造1—2個再生資源綠色分揀中心;支持彭州市和大邑縣改造升級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基地,布局建設低值再生資源處置利用項目。(責任單位: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商務局、市住建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加快分揀中心建設。將建設分揀中心作為社會公共配套設施納入全市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統一規劃配置。到2025年,全市建成分揀中心46 個,其中綜合型分揀中心28 個、專業型分揀中心18個。(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住建局、市城管委、市商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3.推動廢舊物資回收專業化
培育回收骨干企業。引導和鼓勵回收龍頭企業以連鎖經營、授權經營等方式整合中小企業和個體經營戶,促進產業集聚和整合。支持具有專業化能力的企業積極參與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加快培育廢舊物資回收骨干企業。到2025 年,全市培育再生資源領域全國百強企業3—5家。(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商務局、市國資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創新發展營運模式。以鏈主型企業為主導,通過產業鏈的橫向和縱向延展,強化產業鏈各環節業務單位整合,構建涵蓋回收、拆解、加工、物流、銷售于一體的廢舊物資回收體系。(責任單位:市商務局)
4.提升回收行業信息化水平
融合“互聯網+”回收模式。大力推進“互聯網+ 回收”與“天府市民云”平臺對接,完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社區回收利用體系。
積極構建在線預約上門回收、綠色兌換、以舊換新、定制回收等多元化回收場景,推進“回收+”便民服務回收模式,利用社區便利店、便民服務點、社區服務點探索“代收代儲”等新模式。(責任單位:市住建局、市商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構建數字化服務平臺。加強全產業鏈數據應用能力,加快推進區域性綜合回收服務平臺建設,推動構建再生資源回收行業智慧監管平臺,加強對再生資源流量、流向實時監測,推進行業數據化管理。 到2025 年,全市建成廢舊物資回收信息化平臺2 個。(責任單位:市商務局)
(二)提升再生資源加工利用水平
5.推動再生資源利用產業集聚發展
促進再生資源產業集聚發展。引導塑料瓶、廢舊輪胎、廢紡織品等相關項目向彭州市、大邑縣等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基地集聚,推 動再生資源利用產業規模化、規范化、清潔化發展。 按照地理位置、服務人口半徑、資源流向及區域再生資源產業發展優勢和基礎,統籌規劃全市回收利用基地。到2025 年,全市規劃設立2 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基地。(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商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協同打通產業鏈循環。基于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運行需要, 依托各產業承載地特色優勢,差異化補齊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環節短板,提升園區循環化發展水平。鼓勵青白江區先進材料產業功能區布局高水平廢舊金屬、廢玻璃等再生回收利用龍頭企業,成都新材料產業功能區補齊化工材料資源循環利用及鋰電再利用等短板,新都區現代交通產業功能區布局高端裝備再制造產業,龍泉驛區汽車產業功能區發展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等產業。(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經信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商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6.提高再生資源加工利用技術水平
創新回收處置技術。加快廢舊塑料深層清潔技術、廢棄紙塑鋁復合包裝分離技術、智能打包設施等先進技術裝備應用,推動分 揀分選自動化、智能化、數字化。積極引進國內外前沿處置利用技 術裝備,加強大件廢棄物破碎生產技術、廢玻璃高效加工利用技術、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處置利用技術等高新處置技術實踐應用。 鼓勵企業研發創新回收處置先進技術,制造和銷售回收處置先進裝備。(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科技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城管委、市商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實施技術改造行動計劃。聚焦廢塑料、廢紡織品等典型廢舊物資再生利用行業,發布技術設備推廣目錄,推進技術裝備創新應用;聚焦家電產品拆解、汽車拆解等行業,實施機械化、智能化技術改造升級,推動裝備換芯,引導企業生產設備數控化改造升級,支 持再生利用企業加強技術裝備研發,在精細拆解、復合材料高效解 離、有價金屬清潔提取和再制造等領域,突破一批共性關鍵技術, 研發大型成套裝備。(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科技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商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完善再生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鏈。推進實施低值廢塑料熱裂解、退役動力電池精細化自動拆解等廢舊物資高效利用技術。推動廢舊紡織品再生產品在建筑材料、汽車內外飾、農業、環境治理 等領域應用,鼓勵將不能再生利用的廢舊紡織品規范開展燃料化利用。重點打造廢鋼、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廢紙、廢玻璃、廢塑料、廢輪胎、廢舊機動車及廢舊動力電池等循環利用產業鏈。(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經信局、市商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推動二手商品交易平臺健康發展
7.豐富二手商品交易渠道
支持二手商品交易總部建設和平臺經濟發展。試點建設集中規范的“跳蚤市場”,探索高校站點式二手交易實體店運營模式,鼓勵高校利用格子鋪專賣店實施委托代理及環保廢舊利用的綜合維修店等二手交易實體店建設。持續推廣“互聯網+”新型二手商品交易模式,鼓勵居民開展廢舊商品二次交易、置換、利用,促進二手商品網絡交易平臺規范發展。(責任單位:市城管委、市商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8.完善二手商品交易制度
探索建立完善二手商品鑒定、評估、分級等指南。完善二手商品評估鑒定行業人才培養和管理機制,培育權威的第三方鑒定評估機構。建立二手商品評估鑒定培訓體系,加強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能、業務素質和管理能力培訓。完善計算機類、通訊類和消費類電子產品信息清除規范。擴大二手車流通,落實取消二手車限遷政策。(責任單位:市公安局、市人社局、市商務局、市市場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推進再制造產業高質量發展
9.強化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
落實產品制造、銷售企業的回收利用責任,引導生產企業簡化包裝,鼓勵快遞、電商等企業使用電子運單和可循環利用包裝等。 積極探索快遞、啤酒、飲料等生產企業建立包裝容器逆向物流體 系,促進包裝容器回收再利用。構建電器電子產品逆向回收體系, 鼓勵生產者自行或者委托銷售者、維修機構、售后服務機構、再生 資源回收企業回收電器電子產品。開展車用電池溯源管理平臺建設,建立健全全生命周期追溯系統。(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商務局、市郵政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10.高水平建設再制造協同區
以龍泉汽車城、簡州新城等為重點,聯合重慶、綿陽等城市,共同構建汽車及零部件再制造協同發展體系,重點發展“五大總成” (發動機、方向機、變速器、前后橋、車架)再制造,豐富車門殼等其他再制造產品,打造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產業鏈。依托國家級再制造產業示范基地,重點發展航空動力維修及再制造、專用發動機等高端 裝備再制造。以再制造技術在航空航天、軌道交通等領域的應用為牽引,配套發展會展、物流等產業,培育高端裝備再制造產業基地。(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經信局、市商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11.加強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應用
鼓勵汽車整車及零部件企業多元化發展,探索建立汽車零部件再制造關鍵技術研發中心,開展共性關鍵技術、成套工藝和裝備 的開發與工程化,共建綠色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生態圈。鼓勵突破通用航空發動機、專用發動機、發電機、專業儀器儀表等關鍵件再制造技術,探索推進傳感器、導航設備等設備再制造。(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經信局、市科技局、市商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12.開展再制造試點示范創建
開展報廢汽車“五大總成”等零部件再制造,打造全國領先的示范性報廢汽車拆解再制造基地。開展汽車產品生產者責任延伸試點,發揮試點企業示范作用,帶動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產業發展。 推進航空發動機、專用發動機、工程機械等領域高端裝備再制造試點企業建設,培育2—3家技術水平高、資源整合能力強、產業規模 優勢突出的高端裝備再制造領軍企業,打造若干家技術先進、管理創新的再制造示范企業,建設綠色工廠。培育高端裝備再制造產業基地。(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商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保障措施
(一)強化土地要素保障。將中轉站、分揀中心等建設用地納 入專項規劃,保障合理用地需求,合理安排和優先保障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項目建設,切實為項目用地提供規劃保障,加大對再生資源加工利用產業基地、二手交易市場的用地支持。(責任單位:市商務局、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加大金融財稅支持。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廢舊物資循環利用企業和重點項目的投融資力度,積極爭取中央預算內資金及省相關資金支持。認真落實國家資源綜合利用稅收優惠政策,出臺低價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支持等政策。(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商務局、市金融監管局、市稅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加強行業監督管理。加強計算機類、通訊類和消費類電 子產品二手交易的信息安全監管,防范用戶信息泄露及惡意恢復。 持續開展環境安全和生產安全隱患排查,強化環境信息公開。規范市場秩序,嚴厲打擊違法經營,重點加強對汽車維修行業、電動自行車銷售及維修商家涉廢舊鉛酸蓄電池規范化管理監管,嚴厲打擊廢舊電子電器、廢電子線路板非法拆解等違法行為。(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公安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商務局、市應急局、市市場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健全行業技術規范。結合我市實際,制定再生資源分類、 再生資源回收分揀、再生資源社區回收站建設、再生資源分揀中心 建設、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基地建設等領域技術操作規程、建設指南,進一步提升行業管理規范化水平。(責任單位:市商務局、市市場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完善統計監測體系。完善統計制度,建立完善基礎數據統計、核算體系。綜合運用統計調查和行政記錄等多種方式,建立完善廢舊物資回收利用行業統計監測體系,適時發布成都市廢舊物資行業年度統計報告。(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商務局、市統計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加強組織領導。由市綠色發展工作委員會統籌推進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協調解決重大問題,制定年度實施計劃, 分解落實年度任務,建立重點項目庫,推動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重點項目加快實施。各區(市)縣政府(管委會)和市政府有關部門可視情況研究出臺相關政策,推進重點項目建設和重點任務落地, 確保試點任務取得實實在在成效。(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經信局、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城管委、市商務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嚴格監督考核。各地各部門按照本實施方案確定的主要目標、重點任務和重點支撐項目,著力抓好各項任務落實,確保政策到位、措施到位、成效到位。將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相關 指標納入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考核體系,不斷完善優化考核程序和內容。開展廢舊物資循環利用獎懲管理,實行目標考核。(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經信局、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城管委、市商務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原標題:成都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成都市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實施方案(2022-2025年)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