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設立體綜合精密氣象監測網
貴州地形復雜,地勢西高東低,南高北低;高原山地占國土面積的89%,丘陵河谷盆地占11%,是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受此影響,貴州氣象災害種類多、分布廣、局地性和突發性強、監測難度大。截止2022年,貴州省內國家級地面
氣象站平均站間距還未達到20公里,四要素以上地面氣象觀測站鄉鎮覆蓋率僅為50.1%;天氣雷達距地面一公里高度監測覆蓋率還存在28%的盲區;尚未建立能夠連續跟蹤觀測的垂直氣象觀測裝備,難以針對云貴準靜止鋒、貴州西部低渦等影響我省的重要天氣系統進行科學有效的觀測。
文件提出要實施山地氣象精密監測系統工程,統籌氣象及各行業部門氣象監測設施布局,建成陸空天一體化立體綜合精密氣象監測示范網。通過中央和省級對貴州省氣象監測系統三年的資金投入和建設,統籌國土、水利、交通等行業部門的氣象觀測設備,完善地面、高空綜合氣象觀測網,推進天氣雷達網建設和升級。建設745套多要素自動氣象站、50套單雨量站、2000套微型智能氣象站,實現地面氣象觀測站平均站間距由7.5公里縮小至5.9公里,實現1509個鄉鎮、貴陽市主城區、遵義市主城區和14個強降水多發縣(區、市)重點行政村多要素自動氣象站全覆蓋。通過天氣雷達的升級改造和新建,實現天氣雷達距地面一公里高度監測覆蓋率由72%提升至85%,有效彌補雷達觀測空白區和低空盲區。通過新建3套北斗探空系統、2套地基遙感垂直觀測系統、74套北斗水汽觀測站,實現高空垂直觀測系統水平分辨率由250公里提升到150公里,全省氣象災害監測率由77%提升到90%。
二、打造氣象信息支撐系統
目前我省氣象高性能算力仍是空白,無法支撐建立貴州本地數值預報模式和精細到1公里的智能網格預報業務。文件提出將氣象信息設施作為政務信息化和大數據戰略的重要基礎設施,實施氣象算力提升工程,提高精準氣象預報和氣象高價值數據智算處理能力,建設配套的氣象信息化設施。未來三年,準備依托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貴州)樞紐節點建設,落實解決氣象高性能算力,并納入省級政務信息化超算和智算資源租用予以保障。根據《中國氣象局“十四五”氣象信息網絡業務發展規劃》,2023年依托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貴州)樞紐節點項目開展氣象高性能算力建設,通過三年的建設,力爭到2025年省級算力達到2000TFlops。
三、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科技支撐
貴州省氣象部門現有3086個地面氣象觀測站以及 27個生態與
農業氣象觀測站,提供的觀測資料對生態模型本地化以及生態系統碳匯計算提供了良好的數據基礎,但是溫室氣體及碳匯氣象監測評估能力還很薄弱。文件提出要開展氣候變化對生態安全影響評估和應對措施研究。加強溫室氣體濃度監測與動態跟蹤研究。未來三年,將通過建設中國氣象局溫室氣體及碳中和監測評估中心貴州分中心,掌握貴州省碳匯資產家底,借助模型進行生態系統碳匯功能評估。建設黔東南雷公山溫室氣體觀測基地,在雷公山建設國家級梯度氣象觀測和溫室氣體在線觀測系統,并開展人工比對觀測,為全國溫室氣體標準化觀測和數據質量控制提供樣板。研發溫室氣體及碳匯監測評估業務系統,對不同生態系統進行監測評估。利用高光譜無人機開展生態觀測,提升區域多尺度高精度定量生態氣象監測能力。
原標題:推進貴州氣象高質量發展之“觀測基礎建設”政策解讀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