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9日6時53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環境減災二號F星。環境減災二號F星是《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年)》支持立項,由生態環境部與應急管理部聯合牽頭組織研制的業務衛星。該星的成功發射,標志著“十三五”立項的環境系列“2+2”星座(2顆光學、2顆SAR)正式組網運行,初步形成了多要素、全天候、全天時的中等空間分辨率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能力。
環境減災二號F星指標設計與環境減災二號E星一致,采用太陽同步軌道,軌道高度499公里,設計壽命8年。星上配置了5米S波段合成孔徑雷達(SAR)和應急數據處理分系統兩臺有效載荷。其中,5米S波段SAR載荷具有受云、雨等天氣影響較小的優勢,可彌補光學衛星易受天氣因素影響較大的不足,同時,成像空間分辨率/幅寬可分別達到5米/35公里或25米/100公里;應急數據處理分系統通過星上實時成像、熱點區域信息快速提取及預處理,可大幅提升海上溢油等突發水環境污染事件的衛星遙感數據保障能力和應急響應能力。
環境減災二號F星將與環境減災二號E星實現組網觀測,使5米S波段SAR載荷數據獲取和覆蓋能力相比單星提升一倍,將有效彌補南方多云多雨地區光學衛星遙感有效數據的不足,大幅提升全天候、全天時生態環境遙感業務化監測能力。在水環境遙感監測方面,可針對滸苔、水華、溢油等突發環境事件、污染事故和重點風險源調查等提供重要的數據源保障,對海岸線變化、河流干涸斷流等進行實時監測;在自然生態監測方面,可為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等重點區域監管,土地利用分類、植被長勢監測以及生物量評估等業務應用提供重要數據支撐。

圖2 衛星示意圖
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積極會同工程各參試單位,抓緊做好衛星工程在軌測試與應用評估工作,為有效支撐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實現“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提供重要數據保障。
原標題:環境減災二號F星成功發射!全天候、全天時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又添新成員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