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9日,成都市生態環境局召開8月例行新聞通氣會,會議通報成都市污染防治攻堅戰有關情況。
成都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唐冉熊作主發布,市生態環境局水生態環境處、市生態環境局大氣環境處、市生態環境局機動車污染防治處、市環科院土壤生態與聲環境研究所、市生態環境局環保產業與科技信息化處有關負責同志參加會議并答記者問,市生態環境局宣傳處處長李奕主持通氣會。
以下是新聞通氣會全文實錄。
李奕:
各位媒體朋友:
大家下午好!歡迎參加成都市生態環境局2023年8月例行新聞通氣會。
8月8日,成都大運會圓滿落幕,在大運會期間,成都市生態環境局主要承擔了大運會環境質量保障和推動綠色低碳辦賽相關工作,最終達到了預期效果,完成了目標任務,向全世界展示了“雪山下的公園城市、煙火里的幸福成都”良好形象。在此,衷心感謝各位記者朋友們在大運會期間給予的大力宣傳和報道。
近年來,全市生態環境系統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為總抓手,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強化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推動優化空間、產業、交通、能源結構,持續推進全市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積極為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提供堅實的生態環境支撐。2023年以來,全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持續穩步推進。
今天的新聞通氣會將通報成都市污染防治攻堅戰有關情況,并圍繞市民群眾和媒體關心的問題,回答記者們的提問。
出席今天新聞通氣會的有:
成都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唐冉熊、成都市生態環境局水生態環境處二級調研員曾章勇、成都市生態環境局大氣環境處副處長胥寧、成都市生態環境局機動車污染防治處處長蔣光輝、成都市環科院土壤生態與聲環境研究所所長王亞婷、成都市生態環境局環保產業與科技信息化處工作人員邱劍宇。
出席今天新聞通氣會的媒體有中央、省、市級部分新聞媒體。
主持人:
下面,首先請成都市生態環境局唐冉熊副局長通報成都市污染防治攻堅戰有關情況。
唐冉熊:
各位媒體朋友: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成都市生態環境局感謝大家長期以來對我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關心和支持!
首先,我向大家通報一下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期間生態環境保障工作有關情況。一是基本實現了大運會全過程碳中和。成為西部地區首個實現碳中和的體育賽事。二是堅持守牢了生態環境風險底線。大運會期間未發生重大突出生態環境事件。三是全面完成了環境質量保障目標任務。大運會期間全市空氣質量實現全優良,PM2.5日濃度全優,69個大運會重點保障水體水質達到優良。特別是7月28日晨,我們共同見證“雪山下的公園城市”這張城市名片,很多外國朋友親眼見到成都“窗含西嶺千秋雪”的盛景。“成都市用最美藍天迎接開幕式”。
近年來,我們統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協同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為主線,以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為總抓手,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強化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推動優化空間、產業、交通、能源結構,持續推進全市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積極為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提供堅實的生態環境支撐。2023年以來,全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持續穩步推進。下面,我就成都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有關工作情況做簡要介紹。
一 聚焦總體目標 加快出臺配套的“十二大攻堅戰”行動方案
根據國家、省有關部署,2022年12月市委、市政府出臺《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明確到2025年,實現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細顆粒物(PM2.5)濃度控制在35.4微克/立方米以內,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3.7%,市控及以上地表水優良斷面比例達到97%,重污染天氣、城市黑臭水體基本消除,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不斷增強,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到2035年,實現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環境質量根本好轉,基本實現全市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圍繞總體目標,我市提出開展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清潔能源替代、移動源污染治理、重污染天氣消除、臭氧污染防治、長江上游重點流域保護修復、黑臭水體治理、農業農村污染治理、土壤污染防治、噪聲污染治理、餐飲油煙治理和環境基礎設施補短板攻堅戰“十二大攻堅戰”,系統構建污染防治“1+12”政策體系。
二 聚焦源頭治理 堅決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
一是堅持以移動源、工業源“小切口”治理帶動“四大結構”調整。協同相關部門促進新能源車推廣,保有量達到53.8萬輛,占汽車比例增至8.5%;淘汰老舊車輛6.3萬輛,占汽車比例降至5.4%;以家具、建材等5個行業為重點,指導重點企業創建引領性企業,建設24個近零碳園區、社區等試點項目。
二是推進綠色低碳重點產業發展。制定支持民企綠色發展二十條措施和執法與服務并重十項措施,落地綠色低碳產業基金50億元;積極招引重大光伏項目,補齊組件配套產品短板,支持推動氫能產業落地,加快基礎設施建設。
三是依法依規淘汰落后產能。分解下達年度淘汰落后產能計劃,落實能耗、環保、質量、安全等強制性標準。
四是堅持“散亂污”工業企業動態清零。按照標準不變、力度不減的要求,組織開展“散亂污”工業企業清理整治“回頭看”行動。
三 聚焦大氣、水、土壤環境質量改善 著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一是堅持精準治污減排,深入推進重污染天氣消除、臭氧污染防治、移動源污染治理3大標志性攻堅戰。制定實施大氣污染防治50條措施,持續開展“春防霧霾、夏防臭氧”攻堅行動。
二是堅持水生態、水環境、水資源“三水共治”。制定實施水污染防治26條措施,強力推動錦江、陽化河、斜江河等重點流域水質達標,全市地表水優良比例從75.5%提升至100%,全面消除劣Ⅴ類水體。
三是強化土壤風險防控。制定實施《成都市2023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實施方案》和“重點監管單位名錄”;扎實推進固危廢治理,加快醫廢暫存點和物聯網點建設,狠抓重金屬減排。
截至8月28日,全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181天,優良率75.4%,無重度污染天,PM2.5濃度38微克/立方米,全國168個重點城市綜合指數排名第94位,同比上升25位;全市114個地表水斷面中,Ⅰ-Ⅲ類水質斷面114個,占比100%,縣城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優良比例為100%;全市土壤環境基本保持穩定。
四 聚焦群眾身邊環境問題 著力攻堅噪聲油煙治理
一是強化餐飲油煙綜合治理。聯合印發《著力打好餐飲油煙污染治理攻堅戰行動方案》,明確三年攻堅任務。今年6月,城管、商務等多部門在全市集中開展了餐飲油煙治理“全覆蓋”專項督查。
二是強化噪聲污染防治綜合監管。印發《成都市2023年噪聲污染防治工作行動方案》和《成都市深入打好噪聲污染防治攻堅戰行動方案(2023-2025)》。在全市范圍推進開展了為期3個月(6-8月)的噪聲專項整治行動。
三是狠抓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問題整改。跟蹤調度央督、省督、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問題整改,截至目前,全市13643個督察問題,已整改完成13316個,整改完成率為97.6%。
五 生態環境安全 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
一是打好長江上游重點流域保護修復攻堅戰。強化生活源、農業源、工業源污染防治,推進城鎮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建設,實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推進工業園區污水集中處理問題排查整治。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市政排水管網22358.7公里,建成投運城鎮污水處理廠267座,建成生活污水污泥處置項目13個;20戶以上農民集中居住區生活污水治理設施基本全覆蓋;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100%。
二是強化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印發《成都市企業事業單位環境應急預案編制指南》,落實核與輻射安全責任,強化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環境風險隱患排查,聯合重慶市發起“迎大運保安全”區域執法專項行動,攜手筑牢成都大運會賽事環境安全防線。
三是持續構建生物多樣性保護監測體系和可持續利用機制。著力提升生物安全管理水平,持續加大對持續加大自然保護地、飲用水水源地等重點區域、重點點位的執法和監督力度,全面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公眾參與。
六 聚焦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 著力打好環境基礎設施補短板攻堅戰
一是打好環境基礎設施補短板攻堅戰。科學優化環衛基礎設施項目規劃布局,不斷完善垃圾收運處置體系。持續推進成都萬興環保發電廠三期項目、成都中心城區廚余(餐廚)垃圾無害化處理項目(三期)和13個區(市)縣廚余垃圾處理項目、5個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項目和11個生活垃圾轉運站項目建設,補齊垃圾收運處置設施能力短板。
二是健全生態環境監測網絡。推進自動監測監控設施安裝,加快第二批固定污染源監測網絡建設;建成7000余個監測點位組成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生態環境數據資源中心和指揮調度中心,構建數據應用三大基礎體系。
三是強化科技支撐賦能。聚焦建設科技創新中心城市,高水平建設國家環境保護機動車污染控制與模擬重點實驗室(成都基地),填補西部地區機動車檢驗檢測權威認證空白;積極參與天府永興實驗室建設,成功爭取核與輻射應急監測物資儲備庫項目落戶成都。
下一步
我們將堅定不移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推動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推進污染防治“1+12”政策體系深入實施,做好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能力水平提升,努力探索走出一條超大城市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主持人:
下面進入記者提問環節,請大家舉手提問,提問前請先通報您所在的新聞機構名稱。
新華網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請問市生態環境局在下一步工作中,如何推動踐行美麗中國建設有關工作?
唐冉熊:
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踔厲奮發、勇毅前行,努力繪就美麗成都的更新畫卷。
一是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遵循,深入學習“四個重大轉變”“五個重大關系”“六項重大任務”“一個重大要求”精神要義,切實提高政治站位,抓好生態環境保護各項工作的貫徹落實。
二是以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為統攬,謀劃和推進新征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繼續推動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不斷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全力以赴提升全市生態環境質量,讓廣大老百姓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
三是以美麗中國地方實踐為依托,結合國家、省有關美麗中國和美麗四川的工作要求,市生態環境局已啟動美麗成都建設戰略規劃編制工作,積極謀劃美麗成都的工作藍圖,同時組織符合條件的8個縣(市)申報2023年美麗四川建設先行縣(市)試點,積極推進蒲江縣、崇州市試點培育。8月15日,在2023“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全國生態日成都主題活動中,發布了全市第一批18個“美麗成都建設”優秀案例。
下一步,我們將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統一安排部署,全面落實、積極推動美麗中國建設有關工作,為譜寫中國式現代化萬千氣象的美麗成都篇章,建設中國西部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美譽度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而不斷奮斗。
我們也真誠倡導大家跟我們一起將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推動好、宣傳好,讓更多的人關心美麗成都、共建美麗成都,做到共建、共治、共享。
紅星新聞網
2022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考察時強調:保護好長江流域生態環境,是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前提,要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成都市在長江上游重點流域保護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有何打算?
曾章勇:
首先,感謝各位媒體朋友多年以來對成都市水生態環境工作的關心、支持和幫助!
十三五以來,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按照“一年治污、兩年筑景、三年成勢”的時序要求,推動截污、清淤、補水同向發力,全市水環境質量總體呈穩中向好的趨勢,為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提供了強有力水質保障。國、省考核斷面水質優良比例,由2016年的25%提升至2020年的100%,2021年至今一直保持在100%(十三五期間國省考斷面8個,十四五期間國省考斷面38個)。
在全市水環境質量改善上,大家最切身的體會就是錦江水質改善。在2016年以前,錦江一度成為了成都市民鬧心的“腐爛河”,水質長期為劣Ⅴ類;從2016年起,錦江水質逐年改善,錦江黃龍溪國考斷面水質由2016年的劣V類,改善至2017年的V類、2018年的Ⅳ類、直至2020年首次達到Ⅲ類,2021年、2022年以及今年1-7月都穩定在Ⅲ類以上水質,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兩次在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對錦江黃龍溪斷面水質改善成效給予充分肯定。
另外,錦江流域水質改善后,流域魚類也從23種增至49種,罕見的三趾鷗、中華秋沙鴨、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猴面鷹、世界級瀕危物種桃花水母等也相繼造訪錦江,生態錦江、人文錦江正逐步重現。
下一步,成都市將深入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堅持水環境與水生態兩手抓,推進河流生態系統的恢復與修復,一方面提高河流的自然岸線率、恢復河流及河岸生境,另一方面逐步恢復水中魚類、浮游動植物、底棲動物的生物多樣性,在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上持續發力,為百姓增進更多“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的民生福址。
最后,請各位媒體朋友繼續關心我們水生態環境工作,謝謝大家!
四川經濟日報
從剛才的發布內容中我們了解到成都提出要開展“十二大攻堅戰”,其中也包含了中央和四川省都提出過的重污染天氣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移動源污染治理這“三大攻堅戰”。想請問一下成都在這“三大攻堅行動”方面有沒有什么具體的實施方案和行動目標呢?
胥寧:
感謝這位記者的提問,關于“重污染天氣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移動源污染治理”三大攻堅戰,中央和四川省都相繼出臺了方案、明確了工作要求,成都也結合我市實際制定了《成都市深入打好重污染天氣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移動源污染治理攻堅戰實施方案》,方案先后兩次正式征求市級有關部門和各區(市)縣政府(管委會)意見,并修改完善,目前已基本成型,即將按程序會同市級相關部門聯合印發。
《方案》中我們也明確了主要行動目標,即:到2025年,成都市細顆粒物(PM2.5)與臭氧協同防治取得階段性成效,全市臭氧(O3)濃度增長趨勢得到有效遏制,全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率完成省政府下達的目標(83.7%);全市揮發性有機物(VOCs)和氮氧化物(NOx)排放總量明顯下降,完成省政府下達的總量減排目標。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完成省上下達的“十四五”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氣比率控制目標。全市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到80萬輛,淘汰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老舊汽車24萬輛,新能源和國六排放標準貨車保有量占比力爭超過40%;鐵路貨運到發量較2020年提升30%;柴油貨車排放檢測合格率超過92%,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12%。
四川經濟日報
從上個問題的回答中我們可以聽出來,移動源方面的目標似乎更多更具體,那么在移動源攻堅方面,《方案》里有哪些任務舉措保障這些目標實現呢?
胥寧:
我們主要按照“車、油、路、企”的統籌治理思路,遵循“循序漸進、疏堵結合、綜合施策、突出重點、協同推進”的治理原則,以交通運輸結構調整為抓手,以老舊汽車淘汰、新能源汽車推廣為突破口,以柴油貨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為監管重點,來打好這場移動源污染治理攻堅戰。
具體舉措主要有以下六點:
一是結構調整推進行動。積極推進交通結構調整,推動形成“軌道+公交+慢行”綠色低碳交通出行體系,推進非核心功能疏解,引導貨運車輛從繞城高速G4202向第二繞城高速SA2轉移,以公共領域和公務用車為重點推進新能源化,并通過經濟激勵、限行管控、執法監管等方式多措并舉推進老舊車輛淘汰。
二是車輛清潔化行動。強化貨車智慧監管,加強對渣土車、混凝土車、危險品運輸車、郵政車等重型車輛的管控,強化汽車檢驗與維護監管,推動打造機動車檢驗機構示范站,依法打擊機動車定期檢驗違法行為。
三是非道路移動源綜合治理行動。強化機械聯合監管,消除工程機械冒黑煙現象,推進機械新能源化,促進機械結構優化,推進淘汰國一及以下排放標準的工程機械。
四是油氣回收治理行動。強化油氣回收監管,依法打擊未按規定使用油氣回收系統的違法行為,創新加油站管理機制,持續創建“綠色標桿加油站”并實行動態更新。
五是重點用車企業強化監管行動。推進重點行業企業運輸清潔化,強化重點用車企業監管,強化重污染天氣應急管控,加大對用車“大戶”的監管力度。
六是移動源綜合執法行動。強化柴油車聯合懲戒,依法打擊排放超標車輛上路行駛的違法行為,加強新車(機械)源頭監管,依法查處銷售排放不達標新車(機械)的違法行為,推進區域聯防聯控,規范機動車檢驗機構排放檢驗行為。
四川新聞網
請問《成都市深入打好噪聲污染防治攻堅戰行動方案(2023-2025年)》的編制背景是什么?準備實現哪些目標?
蔣光輝: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和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成都市已發展成為常住人口超2100萬、機動車保有量超690萬輛的超大型城市,噪聲污染作為一種典型的城市病日益凸顯。2020年,在國家和四川省還沒有出臺相關指導文件的情況下,成都市主動作為,積極回應人民群眾對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的要求,率先印發了《成都市環境噪聲污染防治工作方案(2020-2022年)》,這是省會城市和副省級城市中噪聲工作的首個三年方案,當年得到了生態環境部的肯定并在全國范圍轉發推廣。通過實施三年方案,成都市的聲環境質量得到較好改善,噪聲擾民情況得到一定控制,聲環境功能區夜間達標率從2019年的45%提升到2022年的68%,建筑施工和工業噪聲年度投訴量在2022年首次實現同比下降,并在今年上半年持續保持下降趨勢;同時,安裝聲環境質量自動監測設備132套,建筑工地安裝噪聲自動監測設備1951套,在公共區域安裝噪聲顯示屏95套,全市聲環境自動監測網絡基本建成。
2022年底,成都市出臺《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在貫徹落實國家和四川省相關意見要求的基礎上,再次將噪聲污染防治納入我市的污染防治攻堅戰序列,充分體現了市委市政府對民生問題的高度重視和持續著力解決噪聲擾民問題的決心。為了貫徹落實《實施意見》要求,在充分對接國家《“十四五”噪聲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四川省噪聲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2023-2025年)》的基礎上,成都市生態環境局會同16個市級部門聯合印發了《成都市深入打好噪聲污染防治攻堅戰行動方案(2023-2025年)》(以下簡稱《成都噪聲方案》),對接下來的三年時間里成都市要開展的噪聲污染防治工作和要達到的目標做出了安排部署。
《成都噪聲方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解決群眾關心的突出噪聲污染問題為導向,以“強基礎、補短板、建機制、抓落實”為工作重心,突出依法治污、科學治污、精準治污,立足成都市噪聲污染防治工作實際,從加強聲環境質量監管、強化源頭管控、嚴格社會生活、建筑施工、交通運輸和工業噪聲的分類整治、完善地方法規制度體系、加強監管監測能力建設、強化責任落實、引導全民共治等方面制定了40條具體措施,力爭到2025年,全市全面實現聲環境質量自動監測,聲環境功能區夜間達標率明顯提升,噪聲污染防治管理制度基本建立,治理水平穩步提高,噪聲污染問題得到較好解決,聲環境質量實現有效改善,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進一步提升。
成都商報
成都市深入實施產業建圈強鏈,明確提出“每個重點產業鏈培育或引進1個辨識度高、顯示度強、影響力大、與產業主導方向高度契合的品牌會展活動”,請問成都市生態環境局在培育產業鏈品牌展會方面開展了哪些工作,有哪些成效。
邱劍宇:
成都市生態環境局作為生態環保產業鏈牽頭單位,堅持強鏈條、育生態、提能級,聚焦綠色低碳產業高質量發展。2019年,市生態環境局會同市博覽局積極對接慕尼黑國際博覽集團成功引進全球最大的環保頂級展商—慕尼黑國際環境博覽會(IFAT)在蓉舉辦中國環博會成都展,通過四屆的培育和發展,展會“朋友圈”越做越大,“磁場效應”越來越強。
2023第四屆中國環博會成都展吸引了來自德國、英國等9個國家和地區的449家企業參展,展會規模突破4萬平方米、專業觀眾超過3.2萬人次,同比增長33%、6.7%,展會設置水與污水處理、大氣污染治理等展區,展示了5000余種污染治理前沿解決方案和綠色理念,已然成為全球各大企業在西部地區的“大秀廠”。據慕尼黑國際博覽集團統計,本次展覽規模在全球慕尼黑系列展會中僅次于慕尼黑IFAT展、上海環博會,位列全球慕尼黑系列展第三。同期舉辦了1場主題峰會“城市綠色低碳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與“環境健康大會”等15場平行論壇,探討“城市綠色低碳產業發展”“科技創新助力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等熱點話題,為支撐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進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提供了思路和經驗。
成都日報
自《土十條》《土壤污染防治法》實施以來,土壤污染攻堅戰成效如何?介紹一下今年“620”工程進展情況?
王亞婷:
“十三五”時期是成都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起步階段。2016年5月28日國務院出臺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標志著全國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全面開啟;2019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將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納入法制化軌道。
為貫徹落實《土壤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四川省工作方案》等文件要求,成都市政府分別與省、各區(市)縣政府簽訂了《土壤污染防治目標責任書》,成都市先后制定出臺了《成都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成都市建設用地土壤環境質量調查評估與修復工作指南》《成都市涉鎘等重金屬重點行業企業排查整治方案》《關于實施污染地塊建設用地準入管理的通知》等相關政策文件。自2017年開始連續7年出臺了《成都市年度土壤污染防治實施方案》,大力實施土壤污染防治“620”工程,圍繞源頭防控、分類管控、監測預警、未污染地保護、治理修復、聯動監管等6大工作20項舉措,全面推進全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建立了分管副市長為召集人、23個市級部門為成員的全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研究全市土壤污染防治重要事項;通過分解任務,明確目標,層層落實了“黨政同責”和“一崗雙責”。
自《土壤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以來,成都市建立了土壤環境監測網絡,實現了所有區(市)縣土壤環境質量監測點位全覆蓋。一是完成了全市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分。初步建立了適合全市的風險管控類耕地利用技術模式和技術體系。二是建立了工礦用地環境監管機制。每年更新發布土壤污染防治重點監管單位名錄,嚴格落實重點監管單位隱患排查、自行監測、監督監測制度,完成了全市涉鎘等重金屬重點行業企業排查整治。三是確保了建設用地安全。嚴格建設用地準入,建立了疑似污染地塊名錄、污染地塊名錄,嚴格建設用地準入和用途變更管理。四是完成試點示范區建設。完成2個“普通型”、8個“簡化型”和2個“全能型”園區水氣土協同預警體系建設;建設了崇州市土壤污染綜合防治先行示范區,完成了崇州市、蒲江縣省級土壤污染治理修復試點示范項目。五是加大資金投入。幾年來積極爭取國家、省級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資金上億元,市本級每年設立20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補助區(市)縣和企業,受到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廳肯定,有效促進了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工作目標:截至目前,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4%以上,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實現有效保障,未發生因耕地土壤污染導致農產品質量超標且造成不良社會影響的事件,未發生因疑似污染地塊或污染地塊再開發利用不當造成不良社會影響事件,全市土壤環境質量保持總體穩定。
2023年土壤“620”方案實施以來:
一是鞏固耕地分類管理。市農業農村局、市生態環境局聯合印發了《成都市農業農村局 成都市生態環境局關于下達 2022—2025 年成都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計劃及目標任務的函》,根據全市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分結果,對優先保護類耕地實行優先保護;對安全利用類耕地,結合當地主要作物品種和種植習慣,采取綜合性防控治理措施實現安全利用;對嚴格管控類耕地,主要采取種植結構調整等方式實行“非糧化”管理和安全利用。
二是落實建設用地安全利用。落實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及報告評審制度,信息上報制度,依法落實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措施,不存在違規開發利用情況。
三是開展土壤污染源頭防控。2023年全市共計286家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截至目前,已完成所有重點監管單位自行監測方案審核以及新增重點監管單位目標責任書簽訂、隱患排查工作。
四是開展土壤風險管控區建設。正有力推進龍泉驛區、雙流區和崇州市土壤風險管控區分區管控試點區建設,預計年底完成。
主持人:
謝謝各位記者朋友的提問和各位發言人的回答。今天的新聞通氣會就到這里,各位記者朋友如果還有問題,可以聯系我或者聯系采訪有關職能部門,我們將全力做好聯絡服務工作。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