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西湖區作為全省龍井茶核心產區,有1.59萬畝茶園、各類農作物種植面積3.31萬畝,產生大量廢棄茶樹茶梗和秸稈;村民通常采用焚燒方式處置,產生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并對當地生態旅游、居民生活造成不利影響。西湖區結合“無廢城市”建設,不斷優化監管體系,探索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和秸稈禁燒新模式。目前,全區農作物秸稈產生量0.6萬噸,利用量0.59萬噸,綜合利用率達到98.3%,空氣優良率創新高。
強化責任擔當,壓力傳遞突出“嚴”
一是部門協同推進,完善機制體系。區主要領導部署,成立整治小組,定期分析研判形勢;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秸稈綜合利用和禁止焚燒的通知》,將禁燒工作列入“七張問題清單”和年度考核體系,明確職責分工,壓實責任鏈條,健全長效監管機制。
二是推進網格+執法,筑強最小單元。以大綜合一體化執法改革為契機,統籌基層治理網格與各部門執法力量,形成以屬地、綜合行政執法、公安為基干,生態環境、農(林)業聯動的監管隊伍。去年以來勸導教育秸稈焚燒人員300多人次,撲滅焚燒點位520余處,立案查處4件。
三是優化要素配置,加大資金支持。加大財政資金投入,采取“政府補助、企業運行、村社主導、全民參與”的形式,落實生態補償資金200萬元,撬動農科企業參與秸稈綜合資源化利用,促進茶梗全量化利用提速增效。通過回收補助激勵機制促進茶農參與,回收量從每日200噸增長到600噸。
強化綜合治理,生態共富突出“實”
一是加強源頭處置,推進肥土循環。每年安排財政資金1000萬元,實施全域無人機植保飛防、增施菜籽餅有機肥等舉措,解決茶農焚燒產肥殺蟲的憂慮。全面開展茶園茶梗集中清理,運用微生物分解技術轉化成營養土,通過調配處理加工成有機肥返還農戶。約6000噸農業秸稈實現回田利用,有效改善農田土壤結構,實現變廢為寶。
二是打造低碳茶園,促進產業發展。開展“西湖龍井”低碳試點,通過生態低碳茶園智慧管理,減少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推進名優農產品“零碳”化,促進居民人均增收5.8萬元。以茶產業帶動食用菌產業,設立50畝農林秸稈栽種草菇資源利用示范項目,引進33個“營養、健康”菇種,菌菇年產量10多萬斤,帶動當地農戶增加創收50多萬元。
三是深拓茶旅融合,助力鄉村振興。立足當地生態資源,大力打造“蘑菇農場”,培育“產學研”一體的科普基地,推出研學采摘體驗活動,激活美麗鄉村農旅產業,去年以來接待旅游觀光團117批次,開展第二課堂活動56次。通過茶村環境面貌綜合整治,“龍井茶、慢生活、深呼吸”已成為轉塘鄉村旅游的三張金名片。
強化智治融合,監管巡查突出“準”
一是推進監管模式數智化。開發“林火智治”應用場景,在全區重要山頭和制高點安裝40只高空攝像頭,綜合運用AI智能、無入機等高科技手段實施精準監管。2023年8月試運行以來,已接收并處置報警信息2000余條。打通“西湖碼”,實現四個基層治理處置信息實時動態更新,不斷提升監管效能。
二是組織巡查人員群眾化。設置32個森林消防臨時檢查點,對點位附近山林進行巡查檢查,重點對秸稈焚燒等農事用火進行現場督查。組織村社廣泛動員,共同參與群防群治,實現監管隊伍群眾化。
三是推進茶園建設無廢化。在茶園布點天敵友好型
殺蟲燈、聲光防控、茶園智能監測等設備,打造智慧茶園。通過發布政策明白卡和宣傳冊1萬余份,以及宣傳活動、無人機喊話、短信提醒等增強當地群眾對茶梗等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和禁止焚燒的認識,進一步濃厚“無廢”氛圍。
目前,西湖區已將農業秸稈治理工作列入“七張問題清單”,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打造“無廢農田”品牌,爭創全域秸稈零焚燒區,助力高顏值城鄉生態共富建設。
原標題:源頭資源利用,全域長效管控,杭州市西湖區以秸稈禁燒助力高顏值城鄉生態共富(“無廢之窗”?)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