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6日,在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下稱《綱要》)實施中期評估報告(下稱“評估報告”)公開。
評估報告系統梳理了《綱要》實施兩年多來主要目標指標、重大戰略任務、重大工程項目等進展情況,深入分析了面臨的主要問題和挑戰,提出了進一步推動實施的主要舉措。在“十四五”前半程,國內生產總值(GDP)已跨過120萬億元臺階,人均GDP達到世界平均水平,實現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良好開局。
《綱要》從經濟發展、創新驅動、民生福祉、綠色生態、安全保障五方面提出了20項主要指標,目前主要指標中16項基本符合或快于預期,4項相對滯后。其中,4項指標提前實現,分別是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地表水達到或好于Ⅲ類水體比例、能源綜合生產能力,而單位GDP能源消耗降低、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每千人口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4項指標滯后預期。
評估報告“綠色低碳發展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進展”一欄,則對2021年以來環保工作進行了總結?!毒V要》提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構建生態文明體系,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美麗中國。
兩年多來,污染防治攻堅戰向縱深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積極穩妥推進,綠色、循環、低碳發展邁出堅實步伐。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持續提升。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加快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全面加強。生態安全屏障不斷加固,完成造林11936萬畝、種草改良9421萬畝、治理沙化土地5699萬畝,草原超載狀況逐步扭轉,水土流失面積減少超過3.9萬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提高到72.26%,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積連續十余年保持“雙減少”。環境質量改善成果不斷鞏固。大氣多污染物協同治理和區域聯防聯控深入推進,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細顆粒物(PM2.5)2022年平均濃度降低到29微克每立方米,氮氧化物排放總量、揮發性有機物排放總量分別下降8.5%、6.8%。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力度持續加大,化學需氧量和氨氮排放總量分別降低3.9%、9.7%,城市污泥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9.4%,地級及以上城市黑臭水體基本消除,全國近岸海域優良水質面積比例達81.9%。土壤污染風險防控和修復力度不斷加大,固體廢物和新污染物治理繼續加強,噪聲污染防治行動啟動實施。綠色低碳轉型步伐加快。形成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歷史性超過化石能源,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提高至17.5%。重點領域、行業和產品設備節能降碳更新改造加快推進,煤電節能降碳改造1.52億千瓦,鋼鐵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1.34億噸。國家節水行動持續實施,全國單位GDP用水量下降7.6%。循環經濟加快發展,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加快構建。綠色金融加快發展,綠色產業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新生力量。
在此基礎上,我國將進一步推動《綱要》實施,主要舉措包括“著力加強污染治理和碳排放管控,鞏固拓展生態環境質量向好勢頭”。
以更高標準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加強大氣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和區域協同治理,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開展土壤污染源頭防控行動,強化固體廢物和新污染物治理。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加快實施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科學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嚴格落實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制度,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濕地休養生息,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統籌推進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調整優化,推進各類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堅定不移履行碳達峰碳中和承諾,堅持自主行動,科學調整優化政策舉措,推動能耗雙控逐步轉向碳排放雙控,加快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更高水平更高質量做好節能工作,持續鞏固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
詳見附件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