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及時反映生態環保產業過往一年的發展動態,預測新一年的發展趨勢,我會組織各分支機構編寫了《2023年行業評述及2024年發展展望》,供環保企事業單位、專家和管理者參考。本文為《2023年土壤和地下水修復行業評述及2024年發展展望》,作者為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土壤與地下水修復專業委員會李書鵬、邢軼蘭、龍濤、謝云峰、張流芳、陳偉偉、胡佩雷、沈宗澤。
2023年行業評述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實施“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之年。本文對2023年土壤修復領域出臺的重要政策、標準及規范等進行了梳理和統計,并對行業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對2024年的行業發展趨勢進行研判,以期為監管部門和從業者開展管理及經營實踐提供參考。
01
#主要政策#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生態環境部牽頭組織編制了《“十四五”土壤、地下水和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以及《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行動方案(2021—2025年)》等一系列文件,為各部門貫徹落實相關政策提供了全方位指導。國家相關管理部門也頒布了土壤修復行業一系列管理政策和技術指導文件,主要涉及行業規范管理、資金支持和技術提升等幾方面。
1.1 行業規范方面
2023年6月,水利部和自然資源部印發了《地下水保護利用管理辦法》,提出了加強地下水保護開發利用管理,保障地下水可持續利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規定,對全國地下水統一監督管理工作和地下水調查、監測等相關工作作出了安排。
2023年11月,生態環境部印發《地下水生態環境監管系統數據編碼及目錄要求(試行)》,規范地下水生態環境監管系統建設,加強各級地下水環境領域數據信息的互聯互通互享。
2023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指出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部署,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處理好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重點攻堅和協同治理、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外部約束和內生動力、“雙碳”承諾和自主行動的關系,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抓好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加快形成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為導向的美麗中國建設新格局,筑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態根基。
1.2 資金支持方面
2023年7月,財政部發布了《關于下達2023年土壤污染防治資金預算(第二批)的通知》,貫徹落實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促進土壤環境質量改善。
2023年12月,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聯合頒布了《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EOD)項目實施導則(試行)》,為積極穩妥、規范有序推進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EOD)模式創新指明了方向。
1.3 行業技術提升方面
2023年2月,生態環境部發布了《環境空氣65種揮發性有機物的測定罐采樣/氣相色譜-質譜法》(HJ 759-2023)等7項標準,為從業人員提供了揮發性有機物等物質的檢測方法和固定污染源的監測方法。
2023年9月,生態環境部發布了《地下水污染防治重點區劃定技術指南(試行)》,該指南為滿足地下水資源保護、污染防治等管理需要,對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區劃分任務作出了安排部署,對具有水量大、水質好,飲用和其他開發利用價值較高特點的地下水區域進行防治,保障地下水質量和可持續利用。
2023年9月,生態環境部發布了《重點控制的土壤有毒有害物質名錄(第一批)(征求意見稿)》,進一步明確需要重點加強管理的土壤中有毒有害物質的種類,強化其監測監管,控制其產生、排放、滲漏、流失和揚散,提高監管針對性和有效性,減少其對土壤的污染風險,保障土壤環境安全。
2023年10月,生態環境部發布了《地下水環境背景值統計表征技術指南(試行)》,規定了對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國家地下水環境質量考核點位或地下水污染源所在區域地下水天然化學組分超標成因分析判定和涉及高背景值地區天然化學組分的地下水污染修復目標值合理確定。
2023年12月,生態環境部發布了《關于促進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綠色低碳修復的指導意見》,此指導意見是土壤污染防治的重要內容,是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關于推進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深入打好凈土保衛戰的決策部署,積極推動減污降碳協調增效,堅持問題導向、因地制宜、系統治理,綜合運用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兩種手段,促進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綠色低碳修復的重要保障。
02
#行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隨著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及“十四五”規劃順利推進,黨和國家對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新的、全面系統的規劃部署,立足新發展階段,我國土壤修復產業也迎來了新一輪發展機遇[5]。其中,土壤修復領域產業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工藝和技術裝備水平持續提高,部分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市場主體競爭力明顯增強,形成了由一批大型企業集團、骨干企業以及一大批創新型中小企業構成的中堅力量,全行業總體保持了較好的發展態勢[1]。
2.1 行業規模
隨著2016年發布《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土十條”),2017—2018年《污染地塊土壤環境管理辦法(試行)》《農用地土壤環境管理辦法(試行)》《工礦用地土壤環境管理辦法(試行)》相繼施行,201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正式生效,我國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規體系初步建立。在系列法律法規推動下,我國土壤修復行業在“十三五”期間得到迅速發展,市場規模也持續擴大[5-6](見圖1)。
通過中國采購與招標網、中國采招網等公開途徑不完全統計,2023年土壤修復行業工業污染場地修復工程,資金額約126.1億元,項目數262個(見圖1),但2023年的土壤污染防治資金和水污染防治資金分別為30.8億元和170億元,相比2022年的44億元和180億元有所下降。
圖1 工業污染場地修復規模
同時,行業從業單位與人員數量顯著增加,截至2023年12月底,全國已在“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從業單位和個人執業情況信用記錄系統”內注冊的從業單位有10090余家,從業人員約47157人(見表1),據不完全統計(來源:采招網及各省級平臺),2023年土壤與地下水工業污染場地修復工程類項目約262個,但項目參與單位卻高達190余家,導致只有少數的龍頭企業能憑借技術及管理水平在項目參與方面保持較高活躍性,其他公司的市場參與度被持續稀釋,市場競爭加劇,項目集中度持續降低。
表1 從業單位和個人執業規模統計
2.2 技術現狀
近年來,隨著修復技術的自主研發和引進消化吸收發展迅速,土壤熱修復、固化/穩定化、原位化學/氧化、土壤淋洗、多相抽提等工藝紛紛得到了驗證和推廣,仍是國內土壤修復市場的主流,且隨著項目實施的增多,各種技術運行管理更加精細和成熟。由于修復后土壤再利用缺乏有效途徑,水泥窯、陶粒窯等離場處置技術應用占比進一步提升。精細化、綠色高效技術研發應用的需求在不斷提升,包括低成本、綠色高效和可持續的原位水土共治、風險管控及配套的監測管理、在產企業修復、技術耦合等。
2.3 產業模式創新情況
我國土壤修復工程多采用工程總承包模式(以下簡稱“EPC模式”),與傳統建筑行業相似,該模式易導致經營生產的不穩定,長期來看制約了行業的發展。在現有行業發展背景下,緊跟國家政策導向與行業發展需求,發展新業態、新模式將成為行業從業單位的新機遇。
隨著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EOD)項目相關政策的頒布,土壤修復領域積極創新拓渠,探索新模式新業態,以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EOD)模式為代表的商業模式不斷創新,推動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1]。用EOD模式加快推進了土壤修復項目實施,有利于形成土壤修復行業高質量發展新格局[3-4]。2023年12月,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聯合頒布的《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EOD)項目實施導則(試行)》,為有序推進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EOD)模式創新指明了方向。
2022年1月,生態環境部等7部門聯合印發的《“十四五”土壤、地下水和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中明確提出要探索污染土壤“修復工廠”模式[7]。目前,上海、湖南、廣西、廣東、浙江等省市均已有修復工廠投入建設、運營試點。按照建設目的,大致可以將其分為兩種。一種主要服務于退役工業區片區性污染地塊土壤修復治理,例如,上海寶山區南大土壤修復工廠和湖南省株洲清水塘污染土壤集中處理中心,另一種則是服務于全市或輻射區域范圍內所有(符合接收標準的)污染土壤修復治理,如廣州市污染土壤集中治理與資源化利用處置中心(一期)與柳州市污染土壤無害化處置中心項目[5,9],以及2023年投入使用的溫州市龍灣區修復工廠[11]。我國修復工廠建設處于起步階段,尚未形成可供推廣借鑒的成熟范式,各方面均需要進一步完善[8]。作為污染土壤集中治理修復中心,以修復工廠為代表的新興環境服務模式的出現與發展,將有效推動土壤修復產業多元化、可持續發展。
部分農藥、化工行業重度污染地塊響應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的倡議,再開發利用時被用于拓展生態空間。如原信陽農藥廠地塊在2022年由一類居住用地調整為二類低擾動低敏感用地,在收回土地使用權后按照二類用地綠地的標準實施風險管控。2023年3月,該地塊風險管控施工全部完成,并于5月順利完成效果評估評審,為地塊安全利用奠定了堅實基礎。原信陽農藥廠地塊治理項目生動踐行了“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理念,通過科學風險管控實現土地安全利用,促進了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為實現“美好生活看信陽”擦亮了生態底色。
2.4 行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從業單位技術水平參差不齊,從業規范化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行業經過十余年的發展,從最初數十家單位發展到目前10090余家,從業人員47157余人,行業從業規模增長顯著。除了少數長期深耕在本領域的從業單位在技術的應用和現場管理方面經驗較豐富,其他快速進入土壤修復領域的從業單位從“做得了”做到“做得好”需要合理的修復項目經驗積累、必要的資金投入、先進的技術裝備材料和專業的技術管理團隊培養等,導致從業單位和人員參差不齊,影響我國修復行業的健康發展。建議充分發揮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從業單位和個人執業情況信用記錄系統等監管平臺作用,建立黑白名單,規范從業單位管理。
缺乏系統的治理修復計劃,資金渠道尚需拓展。目前工業污染場地修復的一大主要驅動力是房地產和土地開發。隨著房地產開發增速放緩,土壤修復行業的資金來源必然受到影響。但同時對部分高風險場地進行調查評估、研判環境風險并采取有效措施,是保障生態環境安全的緊迫任務。建議在以房地產開發帶動場地修復的傳統模式外,主動識別研判屬地土壤地下水環境風險,形成一攬子的治理修復計劃,按照優先度有序推進。在資金方面,建議系統評估各地建立的土壤污染防治基金的使用效能,并積極申報國家土壤、地下水污染防治相關資金,持續保障深入打好土壤污染防治攻堅戰。
修復技術應用需進一步強化綠色低碳引導。盡管綠色低碳修復一直是國內外土壤地下水修復發展的目標,但近年來,在地下水修復效果評估周期較長、社會對修復達標不確定性包容性低、行政追責風險高等現實情況下,部分業主傾向于使用水泥窯、陶粒窯協同處理等高能耗手段,原位、原場、多元化的修復技術創新生存空間逐漸萎縮,處置后的土壤作為環境介質的功能也完全喪失。在“雙碳”目標被高度重視的當前,土壤修復行業急需構建同步考慮“減污降碳”的技術及評價體系,并向全社會推廣。管理部門也應將綠色低碳作為修復策略選擇的重要依據,重視土壤生態環境功能的保全。
2024年發展展望
政策方面:黨的二十大提出加強土壤污染源頭防控,后續關于在產企業土壤污染隱患排查、源頭管控、邊生產邊管控等相關要求將進一步細化。《關于促進土壤污染綠色低碳風險管控和修復的指導意見》也將發布,從而進一步推動和引導實施綠色低碳風險管控和修復。
模式方面:在國家政策引導下,需借助技術與金融的共同作用及產業融合,豐富環境修復內涵、延伸行業邊界,從而持續推動環境修復行業持續穩定發展。我國“深入打好凈土保衛戰”任務依然艱巨,存量市場將逐步釋放,但需要模式創新與探索,因地制宜,在修復治理的同時,探索高效利用土地價值,促進修復行業產業化、規模化發展的途徑。《“十四五”土壤、地下水和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中提出要探索“環境修復+開發建設”模式,探索在產企業邊生產邊管控土壤污染風險模式,探索污染土壤“修復工廠”模式等,是行業未來一個重要方向。
技術方面:隨著對在產企業風險管控和地下水修復的關注,適用于在產企業的原位、低擾動的風險管控與修復技術,以及地下水在線監測裝備和預警系統的應用預計將有增長。由于房地產開發增長放緩,預計將有更多的污染地塊選擇風險管控模式,并結合原位修復、監控自然衰減等方式,利用更長的修復時間逐漸消除生態環境風險。
參考文獻
[1]《加快推進生態環保產業高質量發展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全力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行動綱要(2021—2030年)》
[2]《土壤修復行業現狀與未來前景趨勢》.https://mp.weixin.qq.com/s/WgbgDV1PY_vEm-g_CZaWoQ
[3]《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EOD)政策與實踐研討會在北京召開》.https://mp.weixin.qq.com/s/292D3zr_WM5bDIog3JTCTg
[4]科技與財務司司長鄒首民:大力推動科技創新和綠色發展,助力美麗中國建設.https://mp.weixin.qq.com/s/GpQYLEr_dtYmu0I-sO0gew
[5]高丹,張帆,曹正操.修復工廠模式研究及其在我國土壤修復領域的應用進展[J].廣東化工,2023,11(23):171-173.
[6]《2022年土壤修復行業評述及2023年展望》. https://mp.weixin.qq.com/s/ygVc9e2EzbqXTKT3P-H-iw
[7]《“十四五”土壤、地下水和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8]籍龍杰,張婧卓,陳夢巧,等.污染土壤修復中心的發展現狀及方向展望[J].化工環保,2022,42(2):125-133.
[9]株洲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于株洲清水塘污染土壤集中處理中心建設工程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的批復(株發改審[2020]201號)[EB/OL].(2020-12-21)[2023-03-0].http://fgw.zhuzhou.gov.cn/c14826/20210112/i1648820.html.
[10]《我國土壤修復行業發展中的主要問題與對策建議》.https://mp.weixin.qq.com/s/hEWetTeXwLaIWLm2J35rlA[11]《龍灣區探索“修復工廠”迎來階段性成果》https://mp.weixin.qq.com/s/1BcOtr2u5owFT-ZvUGvbhQ
原標題:2023年土壤和地下水修復行業評述及2024年發展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