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揚州“好地方”,江河浩蕩,滿目青綠。
2024年,揚州市PM2.5平均濃度為32微克/立方米、空氣優良天數比率為81.7%,省考以上斷面水質優Ⅲ比例達97.9%,邵伯湖水質實現歷史性突破,首次達Ⅲ類,長江(揚州段)水質連續7年(2018—2024年)保持Ⅱ類水平,主要入江支流斷面水質優Ⅲ比例100%,均達歷史最好水平。
同時,揚州是江蘇唯一入選國家首批氣候適應型城市試點的城市;《打造江淮生態大走廊生態文明創新實踐》入選中國改革2024年度優秀案例;東方白鸛保護實例入選生態環境部優秀環境公共關系示范案例,美麗揚州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保護修復,生態底色更鮮明
2024年5月,一對壽帶鳥夫婦被發現,這是時隔十年,首次觀測到壽帶鳥在揚州筑巢安家。“老朋友”回歸背后,是揚州持之以恒致力于生態修復與保護。
2024年,《揚州市生態空間保護區域監督管理辦法》正式印發,揚州加強生態空間保護區域遙感監測和調查評估,完成105個生態破壞問題核查整改;建成古運河流域竹西片區、白馬湖(寶應范圍)退圩還湖等4個生態緩沖區;高寶邵伯湖群(高郵)“生態島”試驗區啟動建設,建成5個觀測站點和4個生物多樣性科普展示館。
縣域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數據顯示,揚州市生物物種數量明顯增加,實際觀測到各類物種已有2502種,鳥類種數從文獻記錄220種增加到304種,鳳頭鷹、壽帶鳥、東方白鸛等環境指示性物種頻繁現身揚州。
惠企保障,助推綠色發展
2024年3月,揚州市生態環境局正式向社會發布2024年度“助企惠企”重點項目清單,包含企業“環保接待日”專場活動、政銀企“綠色金融”項目專場對接活動、建立生態環境政策服務直通車等22項服務。
2024年全年共舉辦12場企業環保接待日專場活動,幫助417家企業解決454個訴求。每季度召開政銀企“綠色金融”專場對接活動,共促成18個項目獲得金融授信83.3億元。全年有12個項目獲批貸款20.1億元。
同時,揚州細化“多評合一”聯動審批實施細則,對10個建設項目采取“打捆”審批,對4家企業采取環評與排污許可“兩證審批合一”,97個項目簡化編制內容,并推進環評審批“網上辦”,實現登記表項目15分鐘自主快速備案,告知承諾制報告表項目當日辦結。
揚州還制定了《關于推進生態環境非現場執法的工作方案》,通過自動監控數據、無人機、走航車、衛星遙感,全年生態環境非現場執法數量已占執法總數的41.22%。同時,推行輕微違法提醒告知制度,落實“首違免罰”“合規從輕”容錯機制,免罰輕罰金額1665.23萬元。對信用較好、環境風險較低的企業,合理降低抽查比例和頻次,做到“無事不擾”。
揚州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不斷探索與實踐,全面加強生態環境監管能力建設。智慧監管平臺的深度應用極大提高了環境監管的精準性和效率,更為區域可持續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集生態環境“監測、監控、監管、協同、分析”于一體的生態環境智慧監管平臺,目前已聯網1011家企業、1793個監測點,揚州市排污單位自動監測監控聯網和數據傳輸綜合排名全省第一。
惠民行動,共建綠色生活
揚州市通過實施一系列惠民行動,努力提升市民生活質量。
依托“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揚州在江蘇省首創了“生態環境馬上辦”平臺,投訴、舉報類訴求的答復時間從原來的5個工作日大幅壓縮至12個小時,群眾對“生態環境馬上辦”工單的辦理滿意率達100%。
揚州還持續開展“兩治一提升”專項行動,著力解決噪聲、異味等擾民問題。通過創建餐飲油煙治理示范區、推動餐飲油煙“碼”管家服務,有效改善了市民的生活環境。
過去的一年,揚州市人大、市政協強化監督指導,聚焦空氣質量改善、重點水體治理、生態環保督察整改等重點任務開展精準監督幫扶,各級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社會各界人士圍繞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與治理建言獻策,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凝聚起強大合力。揚州市發改、工信、公安、資規、住建、城管、交通、水利、農業農村等相關部門主動擔當、各司其職、履職盡責,生態環境保護齊抓共管的制度體系不斷健全。
揚州市生態環境局
主管: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主辦:江蘇省環境保護宣傳教育中心
原標題:揚州幫助400余家企業解決環保訴求,“兩治一提升”改善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