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廣東省生態環境廳正式發布《廣東省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2025-2035年)》(下稱《行動方案》),要求到2035年,廣東適應氣候變化的監測預警體系、政策管理體系、風險防范體系基本健全,適應氣候變化標準和先進技術得到有效推廣應用,重(特)大氣候災害風險得到有效防控,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系統的氣候脆弱性明顯降低,全社會適應氣候變化能力顯著提升,適應氣候變化理念深入人心,氣候適應型社會基本建成。
《行動方案》提出,將針對適應氣候變化關鍵任務,適度提供土地、環保等政策支持。充分運用現有財稅政策做好適應氣候變化保障工作,積極利用世行、亞行、新開行、亞投行等國際機構以及國際氣候環境基金的資金、知識資源支持氣候變化行動,促進多元社會資金參與。鼓勵運用超長期特別國債、碳減排支持工具、綠色債券、氣候投融資、巨災保險等金融工具,健全風險分擔機制,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同時,加快推動氣候變化預報預警核心技術、風險評估技術、重點領域適應關鍵技術的創新突破及成果轉化,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支撐作用。鼓勵有條件城市、社區、企事業單位等,開展氣候變化適應技術的創新示范與集成應用,創新探索氣候韌性提升的模式。
重點任務包括:
完善氣候變化監測預警。構建陸海空天一體化氣象觀測網,實現全時、全域、全要素的氣象觀測。實施廣東省氣候與生態安全評估與支撐能力建設等工程,突破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精細化預報核心關鍵技術,發展智能網格預報預警,強化突發性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水平與服務能力。力爭至2035年,臺風、暴雨、強對流、極端高溫低溫等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強化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扎實推進節水行動,實行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加強水資源論證、取水許可審批管理、用水計劃與定額管理等,建立健全農業、工業、居民等領域節水標準,全面落實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增強全社會節水意識。積極推進雨水蓄集利用。力爭至2035年,廣東水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加強陸地生態系統監測與保護修復。深入開展生態本底調查與生態環境質量評估,加快構建天空地一體化陸地生態系統監測網絡,持續完善生態氣象綜合觀測系統。深入實施綠美廣東大行動,加強自然保護地建設,至2035年自然保護地陸域部分占全省陸域國土面積的15%以上。重點推進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加快惠東考洲洋等萬畝級紅樹林示范區建設,強化紅海灣、碣石灣等海灣周邊海域海草床生態系統及珊瑚群落恢復修復行動,重點落實翁源、曲江、仁化等南方丘陵山地帶礦山生態修復項目。
優化城市功能布局及生態服務功能。科學規劃城市功能布局與生態格局,推動打造城市多層次通風廊道,增加城市空氣流動性,減緩城市“熱島效應”。因地制宜開展海綿城市建設改造。嚴格保護森林、河湖、濕地等生態系統,持續完善城市綠地水網,強化城市生態系統在涵養水源、凈化水質、蓄洪抗旱、調節氣候等方面的服務功能,鼓勵開展基于自然解決方案的創新示范。
加強氣候變化健康風險監測預警。加強氣候變化潛在健康與公共衛生安全的風險識別及適應對策研究,重點加強高溫熱浪、暴雨洪澇等對心腦血管、呼吸道等氣候敏感疾病、登革熱等流行傳染疾病發病率的影響及應對研究。完善氣候變化人體健康影響的監測預警體系,鼓勵有條件城市開發高溫健康風險早期預警產品及建設城市氣候變化脈診平臺。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