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簡稱中國綠發會、綠會)兩會建議工作組于2025年2月20日上午9點召開第十屆“全國兩會議/提案建議會”,本次會議由綠會黨支部指導、《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科學期刊提供學術支持。
現將綠會政研室“關于盡快對光污染進行立法的建議”整理分享如下:
1 案由
光污染(Light Pollution)是指人類過度或不當使用人工光源(如照明設施、廣告燈箱、建筑泛光等)造成的自然光環境破壞現象,其本質是對夜間暗環境的干擾性入侵。目前主要分為四種類型,一是眩光污染,即強光直接刺激視覺(如未遮蔽的LED顯示屏);二是天空輝光,即城市燈光散射至大氣層,形成夜空發亮現象(全球83%人口無法肉眼觀測銀河);三是光侵入,即外來光線投射至非需照明區域(如路燈射入居民臥室);四是光雜亂,即無序光源組合導致視覺混亂(如密集閃爍的霓虹廣告)。根據國際暗夜協會(IDA)的量化標準,人類肉眼可見最暗星等為6.5等,光污染區域通常僅可見1-3等星;當夜間環境光中人造光源貢獻超過自然光源(月光、星光)的30%,即構成污染。
2 內容
1.光污染的危害
破壞生態系統。過度照明導致昆蟲種群銳減(研究顯示光污染區昆蟲數量下降40%以上),候鳥遷徙路線紊亂,植物光周期紊亂,已構成生物多樣性重大威脅。例如,黑夜中海岸線旁的光源會造成小海龜孵化后反向爬行導致死亡、光污染導致的鳥類撞向光源建筑物死亡等。
公共健康受損。世界衛生組織認定夜間藍光輻射為2B類致癌風險因素,我國城市居民夜間戶外照明強度超國際健康標準2-5倍,失眠、心血管疾病發病率顯著上升。
能源浪費嚴重。住建部統計顯示,我國城市功能性照明過度設計率達35%,年浪費電力相當于三峽電站全年發電量的18%。
科研與文化遺產保護受阻。中科院天文臺數據顯示,全國僅西藏阿里、青海冷湖等5個區域具備優質天文觀測條件,古建筑彩繪因光化學侵蝕年均褪色速率加快300%。洛杉磯天文臺因光污染于1985年關閉,我國紫金山天文臺觀測條件持續惡化。
2.國際立法經驗
國際社會對光污染早有立法。2007年8月30日,斯洛文尼亞制定了《光污染法》,成為世界上第一部關于光污染的獨立法案,該法案規定戶外燈光必須有遮罩,并且不能毫無目的的向上發散;法國將1984年出臺的《夜間發光廣告法》的相關內容納入2000年頒布的《環境法典》,在第八編“生態環境保護”下設“光污染預防”專章;意大利在1985年頒布《夜間公共場所燈光照明法》,對夜間照明及發光廣告提出了低亮度、低高度、小型化等要求;捷克2002年制定了《保護黑夜環境法》;韓國2012年出臺《人工照明引發的光污染防治法》,將可能發生光污染的區域分為四級進行管理,2014年明確“人工照明造成光污染的可接受限度和損害額計算標準”;美國大多數州光污染防治立法目的是促進節能、公共安全、景觀美學和天文研究,海濱照明對鳥類和海洋生物的影響也是許多沿海州關注的問題,例如佛羅里達州制定的《全州照明示范條例》,旨在指導地方政府制定保護海龜孵化的政策。
3.我國光污染立法情況
光污染防治在上海、青海等省市已有地方性條例。2022年全國首部納入光污染治理的地方性環境保護法規《上海市環境保護條例》出臺,2023年《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冷湖天文觀測環境保護條例》施行,地方法規的出臺為國家光污染防治立法提供了實踐經驗。我國目前環境立法已經趨于完善,水、大氣、噪音、土壤、輻射等方面的污染均有國家層面的法律保障,但在這些法律中,《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等僅原則性提及"光輻射"管控,缺乏可操作條款;并且在監管方面,生態環境、住建、市容、文旅等部門權責交叉,實際監管中存在"多頭管理、無人負責"現象;而現行照明亮度標準制定于2014年,未區分生態保護區、居住區、商業區差異化需求。
3 建議
為貫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總體要求,切實保障公眾健康與生態安全,同時,解決法律條文分散、標準缺失、監管缺位等問題,建議將《光污染防治法》納入立法計劃,盡快對光污染進行立法。
具體落實部門: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
文/王敏娜
審/Yang
排版/angel
原標題:2025兩會建議:盡快對光污染進行立法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