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由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簡稱“中國綠發會”“綠會”)黨支部指導、《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科學期刊提供學術支持的2025全國“兩會”議/提案建議交流會在京召開,來自生態環保領域的各位專家、建議起草人與全國兩會代表委員共同參會。現將綠會項目部的建議分享如下:
塑料垃圾已成為全球面臨的重要環境問題之一,會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可逆的影響。外賣行業和零售行業大量使用的一次性塑料制品,如塑料袋、塑料餐盒等,構成了嚴重的“白色污染”。這些塑料制品在自然環境中難以降解,長期堆積會破壞土壤結構,污染水源,影響生態平衡。同時,焚燒處理這些塑料制品會產生有毒有害的煙塵和氣體,對大氣環境造成污染,進而影響人類健康。我國雖然早在2008年就開始施行“限塑令”,并于2020年發布了新的“限塑令”,但無論是線下還是線上,外賣和零售行業執行情況均不盡人意,甚至在成倍的增長。因此,必須采取有效措施,禁止外賣和零售行業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
自2015年以來,我國外賣行業開始出現爆發式增長,2023年在線餐飲外賣行業市場規模已達15254億元,預計未來規模將進一步增大,這必然導致外賣塑料包裝用量大幅攀升。《外賣業包裝塑料環境影響及回收循環研究報告(2021)》顯示,從2015年至2020年的五年間,我國通過主流互聯網外賣平臺消耗(廢棄)的塑料增長10倍。預計到2025年,外賣行業中一次性塑料的總消費量將增加到250萬噸(《描繪中國外賣食品行業的環境影響和政策效力》)。另外,我國外賣塑料包裝回收率較低。2020年,我國外賣塑料包裝消耗量57.4萬噸,平均回收率僅為23.3%。
零售業是我國塑料污染來源的重要領域之一。從消費結構角度看,我國零售業對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消費占比為 87.7%,占據絕對主導。雖然我國實施了限塑令,商超不再無償提供塑料購物袋,但依然使用一次性塑料保鮮袋來包裝食品,可以說并沒有從根本上減少塑料袋的使用,甚至還削弱了商超塑料污染治理的社會責任。根據中國塑協塑料再生利用專業委員會統計數據,我國每天使用塑料袋約30億個,其中僅用于買菜的塑料袋就達10億個,年使用量超過400萬噸。有研究表明,我國零售業一次性塑料廢棄物回收率僅約 29%,主要包括硬包裝,而塑料購物袋幾乎完全不能回收,大多焚燒、填埋或泄露到環境中。
這些未被回收的塑料垃圾最終會以宏觀、微觀和納米塑料的形式進入環境,污染土壤、水體甚至冰川,破壞生態系統平衡,導致生物多樣性喪失,加劇氣候變化,并威脅著人類健康,給社會與經濟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2025年,是我國塑料污染治理進程中極為關鍵的一年,是《“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動方案》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2026-2030年)”規劃的開啟之年。因此,就禁止外賣和零售行業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提出以下幾點具體建議:
01 加強政策法規建設
政府應盡快出臺禁止外賣和零售行業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的專項政策,明確禁止使用的時間表、范圍和具體措施。修訂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將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納入法律框架,為執法提供有力依據。
02 積極推廣替代產品
鼓勵外賣和零售行業使用可降解、可重復使用的包裝材料,如紙質包裝、布質包裝等,以減少對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依賴。鼓勵外賣和零售行業使用可重復使用的餐具,如不銹鋼、陶瓷、生物質等材質的餐具,并建立相應的回收機制。
03 加強行業自律與監管
外賣和零售行業應自承擔塑料污染治理社會責任,嚴格遵守國家關于禁止、限制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的規定。相關部門應加大對市場的監管力度,對違規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的行為進行嚴厲處罰。
04 提升公眾環保意識
通過媒體、網絡等多種渠道加強環保宣傳教育,提高公眾對一次性塑料制品危害的認識,鼓勵消費者選擇環保包裝和可重復使用的餐具,踐行綠色消費理念。
文/藍天
審/ZYP
排版/angel
原標題:2025兩會建議: 禁止外賣和零售行業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