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環保行業曾上演大批國央企與大型民營企業進入環保行業的熱鬧景象,掀起一陣陣行業浪潮,“野蠻人”是當時對這些大手筆跨界環保行業的企業的統稱。
尤其是很多中字頭大集團,如中石化、中國鐵建、中冶集團與中國化學等,都紛紛通過收并購、或設立環保子公司等途徑,整合集團優勢,開拓環保業務。
但時隔多年,這一類景象不再上演。近年來,全國產權交易平臺上,國資背景的環保資產掛牌轉讓信息激增。從地方水務公司到固廢處置項目,從傳統市政工程到新興環保技術企業,標的金額動輒數億元。
這些企業從高調進場環保行業到低調退出,這場看似平靜的資產騰挪背后,實則暗含環保行業底層邏輯的深刻變遷。
01 國資低調剝離環保資產的三大特點
據中國水網不完全統計,2024年約有52起國企掛牌出售環保資產的案例,其中有37例案例披露了掛牌底價,總額達到了246444.13萬元。
1、 水務行業成為資產剝離的高頻領域
筆者根據標的資產的屬性進行劃分發現,52個標的資產中,水務行業標的21個,固廢行業標的12個,大氣行業標的2個,能源行業標的9個,工程/設計行業7個,園林綠化行業資產1個。不難看出,水務行業資產是國資掛牌出售的重點領域。
水務行業具有資本密集和區域壟斷經營的特征,但近年來市場競爭加劇,導致部分項目盈利下滑,這是水務資產被國資密集出售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一些環保企業近年來剝離的資產除水務業務外,還有
環境監測、
新能源、工程設計等非核心資產,企業核心目標或在于逐步聚焦主營業務和優化資產結構,為未來戰略調整和業務升級蓄力。
2、 山東開啟“大甩賣”模式
筆者梳理52個案例中轉讓方的所在地發現,這些案例中,山東省與北京市是轉讓方最集中的地區,有17個案例的轉讓方所在地為山東,14個案例的轉讓方所在地為北京。
其實從去年開始,以山東環保集團與水發系為代表的密集剝離環保資產的動態層出不窮,中國水網也曾多次報道。山東省轉讓的環保資產主要以水務資產與能源相關資產為主。例如,山東省環保發展集團生態有限公司于去年掛牌轉讓了山東水發建通工程科技有限公司51%國有股權及債權、山東環發齊魯環保發展有限公司(下稱“環發齊魯”)60%國有股權及12.68萬元債權;
去年8月,山東省環保發展集團循環資源有限公司掛牌轉讓了3家公司股權,分別是山東方達
再生資源利用有限公司58.2%股權、山東興業爐料有限公司58.2%股權、中再(山東)再生資源利用有限公司51%股權;
去年山東源水能環保科技有限公司49%國有股權及1205.78萬元債權掛牌轉讓,轉讓方為山東水投集團有限公司。
3、 平臺型公司、央企資產剝離趨勢突出
筆者從52起轉讓案例中發現,地方平臺型環保公司與央企/央企子公司在去年剝離環保資產的動作更為突出。
平臺型環保公司方面,除了前文所述的山東外,陜西等地平臺型環保公司也紛紛掛牌轉讓環保資產,例如2024年11月,陜西環保產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陜西環保產業集團投資有限公司聯合轉讓持有陜西三秦環??萍脊煞萦邢薰?652.4萬股股份,占總股本的20%;去年7月,北京水務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掛牌轉讓北京國泰節水發展股份有限公司2000萬股股份(占總股本的20%)……
央企方面,2024年2月,央企國投集團子公司國投礦業投資有限公司掛牌轉讓國投(福建福州)城市資源循環利用有限公司51%股權,國投集團旗下另一家子公司國投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掛牌轉讓了湖北金科環??萍脊煞萦邢薰?025.66萬股股份(占總股本的14.3882%);2024年4月,央企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的子公司中國機械工業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掛牌轉讓了同方環境股份有限公司4.5%股權……
此外,前文所述轉讓方所在地為北京的案例也不在少數,筆者認為這與眾多央企的所在地為北京有關,這也側面映證了央企或央企子公司剝離環保資產的趨勢。
02 內外因交困,健康瘦身幾乎是一種必然
1、 大背景下的戰略收縮,回歸核心業務
近年來,“聚焦主責主業”成為國資監管的核心要求,環保作為傳統意義上的“非優勢業務”,成為首批被剝離對象。不少非環保主業的國企主動剝離環保資產,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及優化公司業務結構。
例如,上海電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電氣”)宣布,計劃通過公開掛牌方式轉讓其所持有的上海電氣集團(肅寧)環??萍加邢薰?以下簡稱“肅寧公司”)100%股權,掛牌價格為1.57億元。此舉標志著上海電氣在環保業務板塊的重大調整,意在逐步退出運營類資產,聚焦核心裝備和產品技術的自主研發,推動環保業務板塊轉型發展。上海電氣表示,這一決策將有助于公司優化資產配置,降低財務風險,為未來的穩健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前文所述的央企集中掛牌環保資產的現象也屬于這種情況,在聚焦主業的要求下,在央企新時代中重新關注、探尋自身定位的大背景下,不少主業并非環保行業的央企與中字頭們剝離環保資產也不難理解了。
此外,在雙碳目標下,氫能、儲能、節能降碳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逐步成為國資新戰場。一些國資企業拋售傳統環保資產,實則為新能源、新材料等“未來產業”騰挪資金與精力,完成國家戰略性產業的卡位布局。
2、 環保行業從“政策紅利”轉向“市場紅海”
環保行業入行門檻較低,這導致在環保行業因政策紅利成為“香餑餑”的那幾年里,中字頭們可以絲滑入場,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環保行業很快從藍海變成紅海——過去十年環保行業依賴政府訂單高速增長,市政污水處理、垃圾焚燒等細分領域已嚴重同質化。
再加上部分環保項目收益率不高,甚至陷入“建設即虧損”困境。國資體系對資產收益率考核趨嚴,低效資產被迫出清。可謂是“成也門檻,敗也門檻。”
在此情況下,依靠自身基建能力入局環保行業的中字頭們卷不動技術與運維,但躺平了又拿不到項目,也不得不收縮戰略,清出環保資產。
3、 標的資產盈利欠佳,退出部分項目回籠資金
環保行業具有投資體量大、公益性強、回款周期長等特點,這也加大了國有環保企業的經營壓力。為了能夠快速回籠資金,一些國資環保企業在債務壓力下加速退出低收益、長周期的環保項目,回籠資金填補現金流缺口。
例如陜西環保集團、陜西環保投資聯合轉讓持有三秦環保8652.4萬股股份(占總股本的20%)一事。據西部產權交易所掛牌公告顯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三秦環保營業收入為54.52萬元,凈利潤為1325.97萬元,資產總額5.76億元,負債總額1.38億元。進入2024年,三秦環保的盈利壓力進一步變大。截至2024年9月30日,三秦環保營業收入為2.2萬元,凈利潤為-215.07萬元,資產總額5.68億元,負債總額1.30億元。
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一位接近三秦環保人士告訴每經記者,“因為這個行業涉及民生保障,危廢項目投資大,回本慢,效益也受地域原因影響,比如在榆林的子公司效益就不錯,臨近錦界工業園區,還有一些項目因為前期投入較大,設備較為先進,回本周期就會比較長。”此次出售三秦環保股權,股東方也能快速回籠資金,有利于提升公司資金的流動性,確保業務的可持續發展。如若能夠引入實力強勁的投資方,三秦環保也能夠獲得額外的資金、資源支持。
山東環保集團拋售一系列資產也可能是為了回籠現金,填補缺口。例如去年,山東省環保發展集團生態有限公司欲退出環發齊魯這家公司。筆者發現,財務數據方面,2024年1-5月,環發齊魯實現營收238.93萬元;實現凈利潤77.28萬元。凈利潤實在偏低,山東環保集團將其出售,也有利于出清低效資源,為自身輸血。再比如山東農業發展集團擬轉讓上海水發聯創60%國有股權,后者2023年全年凈利潤僅為36.83萬元,2024年截至4月30日凈利潤-9.63萬元。
此外,環保行業嚴重的應收賬款問題也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E20綠谷工作室曾在《污水處理服務,全國欠費估計2000億?》一文中估算,僅水務行業的污水處理服務費就欠費超過2000億元。若放眼整個環保行業,應收賬款總額只多不少。
在此背景下,一些企業在掛牌環保資產時,也承擔著來自應收賬款的重壓。今年中原環保公告,公司與鄭州紫盈節能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簽訂了產權交易合同,將其在污泥新材料公司的35%股權以149.42萬元的價格轉讓給鄭州紫盈。據中原環保三季報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9月30日,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0.88億元,同比下降22.23%。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9.98億元,同比增長19.32%。而應收賬款則達到了62.46億元。
今年2月27日,有投資者在互動平臺就應收賬款問題向中原環保提問。中原環保則回復,目前,公司將應收賬款回款事項作為年度重點工作之一。公司將多措并舉,積極開展應收賬款回款工作,切實保障公司健康穩定發展。
03 紅海之中,環保行業該如何打好突圍戰
1、 創新是王道,讓行業價值重回技術與產品
環保行業利潤低是長久以來行業發展的痛點,也是限制環保走向產業化的重要原因。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除了環保行業工程屬性嚴重之外,還有早期準入門檻低這一因素。低門檻讓外行能輕易“跨界”到環保行業,擠占市場空間,間接導致環保企業內卷加劇,進一步壓縮利潤空間。
此次部分國資企業退出環保行業未嘗不是一個機會,讓環保行業的價值回歸技術與產品,騰出空間讓真正能創新、有技術的企業走進市場并貼近客戶。
國家層面,也為促進環保行業的長足、良性發展出臺了相關政策。2025年2月,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6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加強生態環境領域科技創新 推動美麗中國建設的實施意見》,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培育生態環境科技領軍企業,加大對生態環境領域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牽頭建設協同創新組織,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
2、 減少政策依賴,擁抱市場需求
長期以來,環保產業都是以政策為導向。但需要正視的是,企業過于依賴業主為單一政府的市政環保項目,將面臨訂單縮水與回款風險。
何況當前環保產業“跑馬圈地”的時代已經結束,當前的環保治理需求已經走到了下一個階段,市政環保項目的增長到達了天花板,環保行業要走下去就要自己去找需求、找市場,行業發展要從“政府補貼導向”轉向“市場需求導向”。
我國工業企業眾多,工業環保市場的需求較為旺盛。當前不少環保企業正將自身的業務從“To G”轉向了“To B”,挖掘工業治污市場的需求。工業環保市場的客戶為企業,這類客戶支付能力相比較好,對違約糾紛也更為慎重,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雙方在結款時的推諉拉鋸。且工業環保項目周期短回款快,也適合環保企業改善現金流。
3、 輕資產上陣,強化運維能力
環保行業作為典型的重資產行業,需要大量前期資金投入,用于設備采購、工程建設和技術研發,而長周期的屬性導致環保項目往往需長期運營才能收回成本。
此次國企“退場潮”后,必然會留下大量需要運維的項目,有運維實力的第三方專業服務商可承接委托運營,降低重資產風險。
此外,環保企業也可以通過參與EOD模式、升級運營服務、研發核心工藝包進行授權收費、利用基礎設施REITs等金融工具實現環保資產證券化等方式轉型輕資產模式。
4、 擁抱新生產力:智能化與國際化
當前DeepSeek浪潮席卷各行各業,環保行業也不例外。前不久,成都環境集團、金科環境以及深圳環境水務集團、南京環境集團都宣布接入或本地部署DeepSeek,深度融合智慧平臺,提升運營管理水平。
可以預見,未來環保企業利用AI算法優化污水處理工藝、無人機巡檢項目區域,為運維企業提供更為全面的工藝改進和成本控制的量化決策依據將成為一種大趨勢。
除了利用AI技術提質增效外,不少企業近年來也選擇出海,開拓海外版圖。正巧,東南亞、中東等海外市場環保基建需求爆發,與我國環保企業的需求一拍即合。具備技術標準輸出能力的環保企業或將在海外市場迎來新的春天。
04 寫在最后
當前,環保行業處于轉型陣痛期,這些環保資產能否順利出手還尚未可知。即使選擇接盤的企業也都是看重標的資產的實力,想鞏固市場地位。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接盤這些資產也存在一定風險。例如,部分項目存在政府付費延遲、特許經營協議糾紛等歷史遺留問題,一些地方性環保項目依賴政府關系,會導致民企跨區域整合難度大的問題。
雖如此,當下的國資拋售潮看似行業寒冬,實則是環保產業從“政策驅動”轉向“市場驅動”、從“規模擴張”轉向“價值創造”的必經陣痛。未來的贏家,必屬于那些能啃技術硬骨頭、構建差異化壁壘的企業。
當潮水退去,環保終將回歸本質,重構新的生態。
原標題:國資拋售環保資產背后:一場靜悄悄的行業出清與價值重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