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四五”收官之年,環保行業又拿出了要“大干一場”的架勢。2025年第一季度還未結束,華潤、碧水源、光大、龍凈、首創等接連成立多家新公司,央企、省環保集團及地方國資等也行動起來,積極展開布局。
據環保在線不
完全統計,三個月不到的時間內,
環保行業已至少新增了30家企業,同時還有多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即將成立新公司的計劃(詳見下表)。這些“種子選手”中,既有專注于水處理、資源回收再利用、環衛等細分賽道的,也有綜合推進環保事業的,或聚焦
新能源、智能機器人、智慧管網等新興業務的。從中,我們也能嗅到一些環保市場風向的變化。
如有錯漏,歡迎指正補充
水務、資源回收再利用——或成2025兩大最熱細分賽道
從上表不難看出,新成立的環保公司中,主營業務涉及水處理、資源回收利用的占據了相當大的比重,而且這也正是去年以來最受關注的兩大細分賽道。
水處理領域,從2023年開始的地方國資下場重整潮仍在蔓延,比如福建三明海環環境水務有限公司、萊陽市恒順生態環境工程有限公司、滎經水投環境治理有限公司、博羅縣建工水環境治理有限公司等,均是有著強烈地方屬性的公司,其誕生也主要源自國資對于屬地內業務進行整合的需要。在國家水網建設這盤大棋之下,水資源開發的布局自上而下鋪開,繼省一級水務公司陸續落地開展業務后,自然會向著縣市延伸。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碧水源的表現,主導成立了貴陽雙龍碧水源水務有限公司、扎蘭屯瀾源水務有限公司、四平市碧源水務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投資超7000萬元。環保在線曾做過統計,2024年截至12月19日,碧水源一共新增了10家子公司,足跡遍布甘肅、河南、浙江、山東等省(市、自治區)。今年勢頭依舊強勁,可見其在市場開拓上的野心。
實施回收循環利用行動,則是推動“兩新”政策的關鍵環節。以新央企中國資源循環集團有限公司為標志,資源循環上升至重要的國家戰略,走向專業化和高效化成為該行業發展的必然選擇。因此,作為新央企開展工作的排頭兵,華潤環保接連落子以打開市場,也在情理之中。而地方國資、環保巨頭的進場則更加證明,這檔生意的確“有利有圖”。要知道,就在去年,國家層面正式設立了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專項資金,共計75億元,來支持五類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的回收再利用工作。
這些“新生”力量究竟會對環保行業帶來怎樣的沖擊?是加快兼并原有市場,進一步加劇“內卷”,還是帶來新的指引,與從業者共進,或者兩者兼有?這一切最終還有待市場來檢驗。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