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是匯聚民智、凝聚民心的盛會,是國家年度新征程的起點,更是各行各業洞察趨勢、探尋方向的關鍵契機。過去一年,我們經歷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帶來的一次又一次驚濤駭浪,也迎來了國內外人工智能大模型迅速發展的春潮涌動,這些重大事件不可置否成為今年全國兩會舞臺上的熱議焦點。在此背景下,圍繞降碳減污,今年全國兩會有哪些“新聲音”?代表委員們有哪些特別的關注點?這些又將為綠色發展注入怎樣的新智慧?
一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肆虐全球,氣象金融備受矚目
2024年,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繁且強度不斷升級,其影響波及全球各地。從西班牙東部百年一遇的洪水,到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連續多日的冬季大火,再到非洲南部經歷百年來最嚴重干旱,以及我國頻繁出現的區域性暴雨過程,這些事件給當地經濟社會及民生帶來了諸多不利影響。今年兩會舞臺上,各方代表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關注度顯著提升,紛紛呼吁重視氣象金融,以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與挑戰。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氣象局科技與氣候變化司副司長張興贏:
科學評估氣候變化及氣象條件對保險業、銀行業、證券業、信托業等領域的影響
建立金融風險減量氣象服務體系和氣象災害“災前預警+災中應對+災后重建”的全鏈條服務協作體系,并加強氣象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成果和氣象數據在財產保險承保、理賠和銀行信貸風險評估中的應用。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金融發展協會主席魏明德:
加州大火加速了全球對天氣衍生品等創新金融工具的需求
加州大火暴露出傳統保險體系在氣候變化面前的脆弱性,加速了全球對天氣衍生品等創新金融工具的需求。在未來不確定的氣候變化中,通過加強氣候監測和預警系統建設、推動綠色低碳轉型、完善金融監管體系等措施,構筑風險防御屏障。
全國政協委員、恒銀金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江浩然:
政府部門需建立協同工作機制,統籌推進氣象與金融發展
氣象部門要提供高精度實時氣象監測和氣候預測數據,為氣候投融資、綠色債券發行等提供科學依據。金融機構要開發氣象相關金融產品,推動天氣指數保險在農業、能源、交通等氣候敏感產業領域應用。
二 “人工智能+”成熱議焦點,為生態環境治理注入新活力
隨著國內外語言大模型的迅速發展,“人工智能+”成為2025年兩會代表們熱議的焦點。代表們圍繞人工智能如何賦能生態環境治理與監測、助力綠色低碳轉型等話題積極建言獻策,為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注入新活力、帶來新思路。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建工修復公司副總經理李書鵬:
人工智能助力實現污染高效監測與預警
人工智能技術可通過高效整合衛星遙感、物聯網
傳感器等多源數據,打破傳統技術手段局限性,實現對污染擴散等環境問題的實時精準監測與智能預警。如,IBM研究院的“綠色地平線”項目利用AI預測大氣污染趨勢,準確率達90%以上;中國的“環境大腦”(阿里云)通過算法優化污染物溯源,助力長三角地區精準治污。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鐵塔董事長張志勇:
將5G基站電力監控數據接入環保系統,構建“天地空”一體化監測網絡。
空天地一體化網絡在滿足全時全域通信需求的基礎上,可服務海洋監測、災害預警等眾多重要應用場景,要結合衛星通信、移動通信、人工智能、邊緣智算等前沿技術,打造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創新應用示范標桿,實現“以用促建”,加快打造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首創生態環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智慧環保事業部總經理黃綿松:
AI賦能城市環境治理數字化轉型
加快構建城市環境基礎設施資產數智化管理平臺,通過統一各部門設施資產的數據標準,實現資產全生命周期的實時動態監測與精準化管理,有效提升跨部門協同效率,為城市環境治理的數字化轉型奠定堅實基礎。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首創生態環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智慧環保事業部總經理黃綿松:
氣象大數據分析助力城市增強氣候適應性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愈發頻繁背景下,建設韌性城市,氣象部門發揮不可或缺作用。一方面,氣象部門提供精密的監測和精準的預報服務,提前發布極端天氣預警信息,為城市防災減災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另一方面,利用氣象大數據分析氣候變化趨勢,為城市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參考,助力城市增強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
全國人大代表、國家電網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孟慶強:
深化人工智能算法與氣象數據融合
應深化人工智能算法與氣象數據融合應用,提高
新能源發電功率預測精度。健全電力氣象技術支撐體系,重點研發電力氣象災害微尺度智能預測與衛星高分辨率遙感監測技術,增強電網抵御極端氣象災害能力。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東明石化集團董事局主席李湘平:
“數字大腦”助力化工產業園區的零碳化發展
建立園區級“數字大腦”,整合生產、環保、能源數據,實現全要素實時監控與智能優化,加快推動化工產業園區向高端化、數智化、無廢化、零碳化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
用AI為新型電力系統賦能
加快推進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大力支持“源網荷儲”項目發展,出臺政策鼓勵智能微網、虛擬電廠等新型示范項目的投資建設。加快打造我國綜合儲能體系,提升電力系統調節能力。
三 代表聲音呼應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重點關注降碳減污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兩會代表們圍繞降碳減污提出了多項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議,較好呼應了報告中的工作重點,為實現綠色發展貢獻智慧與力量。
碳污協同
全國政協委員、提案委員會委員、生態環境部原副部長趙英民:
強化降碳減污協同機制建設
加強各項制度的銜接配套和協同貫通,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為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在碳污協同機制方面建議,強化降碳減污協同機制建設,進一步發展全國碳市場,完善碳排放權交易制度、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制度。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石化董事長馬永生:
從源頭上做好降碳減污擴綠工作
要以推進產業結構、用能結構優化調整為重點,從源頭上做好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文章。一是全力打造綠色油氣田。更好統籌保障能源安全和綠色低碳發展。二是全力打造綠色煉化產業。嚴抓源頭減碳,強化用能低碳,深化過程降碳,實現由原料到產品的全鏈條節能增效。三是全力打造綠色技術支撐。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所長賀泓:
NbS有望在協同應對氣候變化和環境污染中發揮重要作用
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NbS)鼓勵通過模擬、強化或修復自然生態系統的功能來治理環境,具有自維持性和低能耗特征。臭氧治理若單從污染源頭入手,目前狀況下前體物之間協同減排比例難以實現,讓治理面臨諸多掣肘。提升大氣自凈能力,構建自凈城市將為臭氧治理開拓新思路,新增一種低碳低成本的輔助手段。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氣象局科技與氣候變化司副司長張興贏:
強化空氣質量改善與碳減排協同監測評估
建議統籌推進一體化監測能力建設。在現有監測網絡的基礎上,提升高精度監測網絡建設水平,增加溫室氣體監測功能,以形成地面碳污協同觀測能力。持續創新融合排放清單編制技術,完善多源數據整合與動態更新機制,運用多源異構數據融合、同化反演技術提升融合排放清單時空分辨率,探索構建近實時融合排放清單。
零碳園區、碳足跡、貿易碳壁壘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政協副主席、農工黨北京市委主委王金南:
加快零碳園區標準及其示范建設
形成統一規范的工業園區碳核算方法體系和零碳園區系列標準,“一園一策”制定零碳技術路徑,助力經濟綠色轉型。加快形成統一規范的工業園區“一芯四核”互饋式碳核算方法體系。一“芯”引領,在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過程中,鍛造新的產業競爭優勢。四“核”驅動具體為明確核算結果應用目標和核算范圍邊界。
王金南介紹,目前,我國已建成約2540余家國家級與省級園區,這些園區覆蓋了全國80%的工業企業,貢獻了全國50%以上的工業產值,排放了全國31%左右的二氧化碳,既是我國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也是碳達峰碳中和的重點控制對象。
全國政協委員、長沙理工大學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常務副院長楊洪明:
重塑零碳園區能源鏈,以清潔高效為目標
重塑零碳園區能源鏈,以清潔高效為目標,以電能替代為核心,構建多能互補的能源體系;加快能源供應鏈升級,推動清潔能源規模化應用;創新零碳園區價值鏈,聯合金融機構建設碳資產管理系統與開發運營體系,探索園區主導、企業共建的減碳收益共享機制。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政協副主席、農工黨北京市委主委王金南:
探索碳金融創新和稅收優惠機制,破除貿易碳壁壘
加強國際合作,建設一批零碳貿易產業園區。為推進產品碳足跡規則國際互信,加強與“一帶一路”、歐盟等國家零碳貿易合作,開展適用于“一帶一路”和歐盟國家地區的產品碳足跡核算評價和標準認證合作,探索碳金融創新和稅收優惠機制,破除貿易碳壁壘。
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轉型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所長劉中民:
防范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轉型風險
當前,距離全面實施碳排放雙控制度僅剩9個月時間,任務艱巨。從能耗雙控到碳排放雙控的轉變,是一次從“單一維度”向“多元維度”、從“單項控制”向“系統控制”的飛躍,甚至可以視為從“精確控制”向“綜合控制”的演變,必須加強頂層設計,抓住企業能源和碳排放數據的基本單元,高度重視基本單元的能源與碳排放的監測、報告、核查體系。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油氣資源與工程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李根生:
加快建立從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全面轉型新機制
完善政策制度和激勵機制。建議由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加快完善部門聯動、上下協同、分層落實、綜合評價考核的管控政策制度體系,同時針對不同區域、不同行業制定、完善相關激勵機制。
【CCAPP秘書處基于公開資料整理,僅供參考。文稿:孫茹;排版:尹宇】
原標題:兩會盤點 | 關于降碳減污,2025年全國兩會上的“新聲音”與綠色智慧